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五 )


例如,在教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讲明这两句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调,抒发伤感国事,心系家人的悲愁,学生听着记着,但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 。
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韩愈写此诗的背景 。
当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后,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对诗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领会 。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学生探知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走进其写作背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
(二)走进关键词,领会意境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 。
读诗词亦然 。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话解释诗词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
领会诗词的意境,应该抓关键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写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走进这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意境 。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从字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再直白不过,不就写国都沦陷,山河还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凉 。
不错,但要真正领会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几个词,再驱遣着想像去看,国都沦陷用了一个“破”字,可谓“国破”的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紧随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凉 。
“城春”本应明媚悦人,这里却是“草木深”的荒凉之景,所以,这两句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悲愁气息 。
诗人面对眼前的局势,所以看花也流泪,听鸟鸣也惊心 。
再读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连”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的时间长,一个“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书”切切的思家之情 。
再注意尾联,国都破败,烽火连遍,家信不通,诗人的白发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 。
这样,抓住了整首诗的几个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个于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中日益衰老﹑白发苍苍的诗人形象 。
可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和深刻 。
(三)走进意象,体味意境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
因此,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诗歌的意象,因为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 。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 。
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撞击人们的心扉,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由此可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
(四)走进联想和想象,开拓诗词意境如果说诗歌是翱翔高空的鸟,那么联想和想像往往是一双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当于失掉一半的生命力 。
作者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像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 。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文字,运用联想和想像去开拓诗词意境呢?其一,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深入理解诗情画意 。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
读意境优美的诗词,就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在产生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闲适的情感和心境;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来营造美的意境 。
形容古诗意境的词语有哪些?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清远含蓄,宁静幽深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1,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3,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4,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5,“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6,“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7,“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8,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9,编辑本段诗歌的意境 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10,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11,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12,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