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怀念故人的诗( 九 )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 。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
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 。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
纸钱挂于茔树 。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
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
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 。
画蛋 。
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 。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 。
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
”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
关于“中元节”的诗句有哪些?1. 《中元日斋中作》 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
年来会得逃襌理,长日沈冥不愿醒 。
2. 《中元见月》 边贡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
3. 《中元夜寄道侣》 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
4. 《中元夜》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
香飘彩殿凝兰麝,雾绕青衣杂绮罗 。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
5.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
有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
中秋——文化在这里传承与超越 仅供参考.http://wz.new-youth.com/user0/62/html/1486.html 中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底色”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