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印象 。篇2:比轻重教学反思
《比轻重》教学反思
比较“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比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跷跷板”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构建新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
教材的编写可塑性很强,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是三个物体两两比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我有意将第二题改为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 。
一、创设情境、快乐感知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孩子们对玩儿‘跷跷板’情景的回忆和板书的设计直观形象的画面,“轻、重”位置的高低以及笔画的粗细,都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快乐感知 。
二、合作学习、快乐体验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 。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 。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 。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也是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需要 。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学生的体重,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在“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 。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