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从哪里来读后感锦集( 六 )


杂谈
美德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美德,总体上有两种观点:自然主义(美德是天然存在的,我们应当顺从);非自然主义(穆勒:“人类几乎所有令人尊敬的特性都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对天性的成功克服;荀子:“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礼记·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
冷静思考“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所争议的问题,其实是对善恶的强加定义,如果硬要说善与恶,我想“善与恶都是人的习(社会属性)而非性 。习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被人看到的“善”,一种是不可以被人看到的“恶” 。
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只在于约束“人的行为” 。需要申明的是,美德作为人类社会的特定产物能够被质疑的只有动机,从效果来看,它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
几乎所有日常生活可见的美德都源自“利他”,如尊老爱幼、无私奉献、拾金不昧等 。前段时间,网上出了一件被传的沸沸扬扬的事,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 。讲的是一位老人坐公车时因为一位年轻人不肯让座而开口大骂甚至动手打人 。
生死为何?
生死这个话题容易遭人诟病,同其他诸如哲学话题一样,原因只有一个“片面”,博学而后论很好,但是,生死从来也没有“全面”,它永远只属于当事人,同时作为“当事人的全部”、“其他人的片面” 。
谈生死似乎不可回避“生的价值、死的意义” 。
怎样的生才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怎样的死才最具意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仅仅取决于人们对生死,此时此刻的价值定义 。生死本身不具有任何道德含义,只是因为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正视“我们的生死”,因为此时我们的生死早已与“其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
有人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说:“活着”首先是一种状态,既是物质层面的存活,也是精神层面的我思 。你处在活着的状态,然后谈“为什么”的意义,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跟精神是分不开的,不唯心的说,所谓精神实际上物质的反馈,物质得不到满足、需求得不到满足(空虚,缺乏),于是找寻活着的意义,但其实活着的意义,不用言说,就是“满足”,然后选择“继续活着”或“选择死亡” 。
有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说:同样的问题,我在西安咸阳城遗址博物馆,管理员如是问我,起初我哑口无言,思索之后说了很多,他质疑我的看法,认为我所说的都是我看到的、听到的,却不是自己的 。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信仰是灵魂,是准则,它存在于内心深处,指导你的生活“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想做” 。老实说,我收获良多,虽然,我还是说不清我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我心中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我似乎也没听到,但是我清楚我现在坚信着“我追寻一种真理,我渴望一种在反复被质疑后,渐渐行成的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