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从哪里来读后感锦集( 九 )


所谓正义,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既定事实,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会有不同的表达,以这本书为契机,通过分析整理,将正义归类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尽管通过深入了解分析,意识到正义并非是在单一层面表达的,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我的目的旨在深究正义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表达的 。
个人层面的正义
正义是报复
穆勒:“报复的欲望自发地出自两种情感,一是自卫冲动,二是同情心,两者都是极为自然的情感表达,都是本能,或者类似于本能 。” 。
有以下几种表达:
1.以直报怨,即等值报复 。
“以德报德使民有所劝,以怨报怨使民有所惩”,“民非胥无以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
伤害会引起人的心理失衡,而为了使心理平衡,诉诸某种程度上的报复显然就是有必要的 。讨还公道的的情感是直截了当地发生了,而且就算公道讨还不回来,讨还公道的情感也必须宣泄出去,这就意味着,即使无法直接报复在加害者身上,也必须找个攻击对象,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替代性攻击”,也是“迁怒”与“替罪羊”的意义所在 。出于对弱者或者同等身份的人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同情心自然地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2.宽身之仁 。
“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
在百姓的心中,既渴望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善恶各自获得等值的回报才是正义,又完全不认可“以怨报怨”的人生态度,对于自身蒙受的不公正待遇,他们推崇让三分、退一步式的息事宁人的人生哲学,亦即孔子所鄙薄的“宽身之仁” 。
3.等值报复的另一种表达,引入上帝的角色,给报复赋予神圣的依据 。
威廉·詹姆士:“有这样一种正义,它的目的既不在于纠正犯罪的人,也不在于对别人起模范作用,更不在于赔偿损失,乃是以纯粹适合为基础的 。这种适合由于恶行受到处罚而获得一定的满足 。它是正当的报复的正义,是上帝在许多关键性的时机里为自己保留的正义 。” 。
正义既是逐利的原因,也是逐利的手段 。
熊毅:“我们摆脱不了本能欲望和生存的竞争,而正是在这些卑下龌龊之中产生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正义的应然状态可以被设计成任何样子,而它的实然状态却只有唯一的一种面貌,即在你争我夺中形成的动态平衡 。” 。
利益是人对福祉的主观评价,不具有任何客观属性 。无论是价值还是利益,永远都是主观的,不存在个人主观感受之外的任何利益,而物质利益之所以成为利益,并不在于物质本身,而仅仅在于人赋予该物质的主观评价 。
穆勒:“破坏友谊和爽约应该同属于两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如此,主要就在于使人失所失望 。可见,使人失去期望这个行为在人类的祸患和罪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 。人惯于恃赖并且可以完全信为可恃赖的东西到需要的时候却不来到,人受得了的损失很少比这个还大,并且没有什么损害比这个伤人心还厉害;很少的罪恶比这个把持利益不给人还大,没有什么罪恶比这个会使受害的人或同情的旁观者激起更深的愤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