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何去何从读后感100字( 七 )


《科学何去何从》读后感(六):相信科学,相信信仰
普朗克
在普朗克先生的世界观中,有三个先决条件: (1)、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客观世界 。(2)、客观规律独立于个人意识 (3)、客观规世界通过感官认知 普朗克先生认为“物理学家心中的理想目标是理解外部现实世界”,问题在于外部现实世界无法直接接通现实世界(根本性假设,无法否定),我们该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去获得外部现实的认知呢?物理学只能通过最精确(讽刺的是所有的物理标准最终将以语言的形式阐述,而语言本身存在障碍)的方法去测量,如何去描述所得出的客观世界则成了当务之急,更要紧的是,我们如何确定自己得到了唯一的解?
正文
自然现象是否是按照某种逻辑而发生的呢?或者说,是否所有的定理都能够被我们测量出来?我们根据已有的科学实验会发现,因果无法确定,它的真理性也会大打折扣 。在理论上都无法说服理论 。我从前学习物理学的时候执着于因果性≠相似性的问题,即假设A变化,B同时存在变化,我却无法证明是否存在C、D的影响,无法确定谁是直接诱因 。我无法在逻辑上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性 。我难以说服自己,因此放弃了物理学 。普朗克先生说,“一个人可以拥有观点,提出推测和设想;但是它们不会为答案提供逻辑基础” 。逻辑只能自己去证明 。普朗克先生试图解释因果关系与现实世界间之间是存在漏洞,甚至转移概率的相对重要性,或者以超物质的信仰来作逻辑漏洞上的补充→把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留给了信仰,如同牛顿永远给上帝留有席位 。在我看来,普朗克举例“能量守恒定律”,或许他还试图用该逻辑说明不存在绝对的逻辑,只要相对的可能性? 普朗克先生认为,能量存在绝对值 。科学的进展是否是从相对走向绝对中(这种阐述我觉得是反过来的,绝对走向相对,更能消解意义) 。其实从理论本身不论怎么说,都不足以彻底攻破理论 。普朗克关于科学何去何从采取了一种乐观的开放,他说: “在知性和意志的合作中,哲学最美好的成果,也就是伦理产生了 。科学提高了生命的道德价值 。因为它促进了一种对真理的热爱和一种敬畏——对真理的热爱,体现在不断努力获得对精神世界和周围物质更准确的认识中;而敬畏,则是因为每一次知识上的进步、都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存在之谜 。”
正文
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茨,还是普朗克或者爱因斯坦,他们本身都没有否认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在普朗克这里被叫做“信仰”,科学对他们来说,解答并非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整个求解的过程 。这等于放弃了本质主义的追问,通过放弃而逃避问题的存在,是无赖,也是无奈 。他们需要心安理得地过完这一生 。但普朗克先生在科学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上,确实已经交出了自己的答案,也只能这么回答了——科学在未来必定处于知性和意志的合作之中 。那时的人类,相信科学,也相信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