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诗词赏析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急求( 二 )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 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 , 并说“杜子心胸气魄 , 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 , 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 , 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 , 目短曹刘墙” , 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 并刻石为碑 , 立在山麓 。无疑 , 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 , 见到了泰山 , 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 。在此诗中 , 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 , 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
那么 , 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 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 , 又是山为五岳之长 , 故曰岱宗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 , 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 , 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 , 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 。统治者的这种观念 , 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然 , 巍巍泰岳 , 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 , 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 。“泰山岩岩 , 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 。“峨峨东岳高 , 秀极冲青天 。”(谢道韫《登山》) 。“岱宗秀维岳 , 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 , 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 。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 , 我们不难体会到 , 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 , 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 , 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 , 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
如上所说 , “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 , 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 , 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 。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 , 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 。一个虚字“夫” , 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 , 精妙传出;“如何”二字 , 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 , 历来为人们所叹赏 。泰山位于齐之北 , 鲁之南 , 以齐鲁之广大 , 能见其青青之色 , 故而更觉泰山之高 。这种写法 , 确实十分新颖 。然而 , 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 , 则泰山屹立于此 , 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 , 竟无了时 。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 , 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 ,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 , 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 。杜甫笔下的泰山 , 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 , 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 , 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 , 而是扎根于大地 , 绵延于齐鲁 , 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 。“齐鲁青未了”之警句 , 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第三句的“神秀” , 实从“青未了”传神而来 。泰山之超绝处 , 不仅在其高耸云霄 , 横亘万里 , 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 。而此“神秀” , 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 。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 , 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 。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 , 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