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诗词赏析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急求( 三 )


“阴阳割昏晓” , 是接写泰山之高 。由于山势高峻 , 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 。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 。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 , 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 , 参与造化 。《庄子》云:“造化之所始 , 阴阳之所变 。”三、四句 , 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 , 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 。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 , 造化氛氲 , 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 , 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 。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
以上四句 , 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 , 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 , 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
“荡胸生层云” , 是承转的妙笔 。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 , 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 , 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 , 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 。一“荡”一“生” , 由静至动 , 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 , 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
“决眥入归鸟” , 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 , 却在飞鸟的高翔中 , 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 。疾然而飞的鸟儿 , 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 , 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
无论是远望、近望还是细望 , 都不能尽望岳之情 。泰山之独绝处 , 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 。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 , 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
细品《望岳》诗 , 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 。这种生机活力 , 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 。“岱宗”的尊严 , “齐鲁”的高古 , “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 , 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 , 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 。而一位诗人 , 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 , 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 。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 , 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首联两句 , 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 。开篇以问句领起 , 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 。“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 。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 , 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
颔联两句 , 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 。“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 , 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割”字用的新奇有力 , 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 , 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这一联虚实结合 , 化静为动 , 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
颈联两句 , 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 , 通过动态的画面 , 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 , 有点睛传神之妙 。“归鸟”点明时至傍晚 , 但诗人还在望 , 如此入神 , 说明诗人爱岳 。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 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 ,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
尾联两句 , 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 。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 。“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 。“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 , 极富诗意 , 劲拔有力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