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诗词赏析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急求( 五 )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 , 情中有景 , 情随景移 , 情景交融 。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字 , 由远而近 , 又从近至远 , 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展和层层深入的 。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 。登岳 , 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 , 岩伟岸 , 不可端倪 。若望岳 , 则又不得若是 , 必须就其函盖体统处 , 写其挺出物表 , 有一语胜人千百之奇 。”(见《杜诗言志》)因此 , 整首诗篇意境开阔 , 形象鲜明 , 格调高昂 , 气势磅礴 , 使人读过之后印象极深 , 韵味无穷 , 如临其境 , 不愧是杜甫诗集中的佳作 。同时 , 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 , 景色神奇 , 气象万千 , 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 。然而 , 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 , 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 , 有谢灵运、李白之诗 。谢诗八句 , 上半古秀 , 而下却平浅 。李诗六章 , 中有佳句 , 而意多重复 。此诗劲遒峭刻 , 可以俯视两家矣 。”又说:“此章 , 格似五律 , 但句中平仄未谐 , 盖古诗之对偶者 。而气骨峥嵘 , 体势雄浑 , 能直驾齐梁以上 。”这些评价当然是很高的 , 可也是中肯的 。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 , 杜甫二十九岁时 , 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 , 途经泰山 , 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们在品读此诗时 , 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 , 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 , 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 , 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
望君满意满意请采纳谢谢
求望岳诗词及赏析!1、东岳泰山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赏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 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 , 因居五岳之首 , 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 ,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 ,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 是个新创 , 很别致 。这个“夫”字 , 虽无实在意义 , 却少它不得 , 所谓“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
“齐鲁青未了” ,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 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 , 泰山之北为齐 , 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 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 , 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 , 并认为无人能继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两句 ,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 , 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 ,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 , 由于山高 , 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 , 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 , 但用在这里 ,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 , 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 形成不同的景观 ,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 , 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 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
“荡胸生层云 , 决眦入归鸟”两句 , 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 ,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 可知时已薄暮 , 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