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诗词赏析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急求( 八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 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 , 因居五岳之首 , 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 ,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 ,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 是个新创 , 很别致 。这个“夫”字 , 虽无实在意义 , 却少它不得 , 所谓“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 ,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 , 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 , 泰山之北为齐 , 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 , 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 , 并认为无人能继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两句 ,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 , 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 , 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 ,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 , 由于山高 , 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 , 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 , 可诗人妙笔生花 , 用一个“割”字 , 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 这力量不是别的 , 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 形成不同的景观 ,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 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 也在此得到显现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两句 , 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 , 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 看个明白 , 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 可知时已薄暮 , 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两句 ,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 此联号为绝响 , 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 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 , 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 , 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 , 便欠准确 , 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 ,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 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 , 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 , 句句写望岳 , 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 , 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 , 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 , 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 , 体势雄浑 , 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
第二首
咏华山一首 , 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 , 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 , 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 , 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 , 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 , 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 , 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 , 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 , 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 , 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 , 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 , 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 , 却总是报国无门 , 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 , 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 , 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 , 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 , 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 , 却只能空自盘算 , 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 , 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 , 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 , 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 , 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 , 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 , 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