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文章图片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 。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气 。古琴的珍贵难得,是在弹琴时,心事剔透明朗,回到天真本性,返璞归真之中与天地对话,所以古代常常只听琴音便可识得甚至懂得一人 。
初识古琴家、画家高建国先生是缘于一首《山居吟》,琴音苍古之中松透疏朗,高老师将其间“高山为屏,清流为带”之雅逸、“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之旷达和徜徉其间、若有还无的萧索以指尖之流水古韵和琴法之铁画银钩的线韵感勾勒成诗 。琴家高建国先生弄琴之时,不忘习画,常怀琴心,于古琴之中加入水墨游走,运指如行云,与古画之中添韵加音,丝弦似蝶舞,画在琴中游,音在墨里飞 。
古筝悦人,古琴悦心,很多时候,古琴往往是弹给自己听的,刘长卿曾言:“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高建国先生琴画双绝,才高意广 。古琴的“与天地之对话”,当得起“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 。若果说古筝是大家闺秀,琵琶是小家碧玉,而古琴则是“真名士自风流” 。
高建国先生弹琴三十余载,回忆往昔,遇见古琴是自己命运中的注定的缘分 。琴之型制成于东汉,南北朝时,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异彩纷呈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琴几乎鲜有人知,近年又逐渐兴起 。
古琴家高建国: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高先生谈到古琴的小众与大众之时,坦言:“小众与大众是相对的,古琴五六十年代鲜有人问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弹奏,现代有很多人是真心喜爱古琴,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着作秀成分,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十年之内没有太多动静,近年来才有大众化趋势 。”先生说:“提起古琴,总会有人想起那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古琴其实是有门槛的,尽管近年来又大众化迹象,但实则依旧是小众,无论从难度还是本质包括素养而言,古琴都是有要求的,真正想要弹奏好古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古琴美在意,妙在境,技是艺之基础,艺是技之外延 。”
高先生弹古琴是巧合,也是必然 。他生于枕水而居的江南,氤氲着诗意水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江南之地,不仅于历史更迭之中孕育了千年文化,还养育一方才子墨客,更有多家琴派竞相开放,江苏自是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先生承袭了广陵派的恬逸洒脱、圆转流动,金陵派的端庄古朴,俊秀文气,并兼收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琴风之中格调取法天地,方正端重,但其意蕴之中又饱满绵长,松透圆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