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庐陵文化( 二 )


这里每季有小会,9月有大会,四方诗人、学者上千人在此聚会,讲学游学,以文会友,一时多少文士雅事!
4、地方兴教鼎盛
庐陵地方历来重视教育的兴盛 。
经书启人智,智慧创奇迹 。
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 。
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南理学在吉安”之说 。
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冠 。
庐陵历代状元有21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
历代进士3000多人 。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
1、道教发祥之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期,是民间流行的方术、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部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有理论教义、有行为仪程(如画符念咒、驱鬼祭神、炼丹导术等)的宗教 。
道教如同其它宗教一样,追求“彼岸”幸福,祈求长生不老或升天成仙,为此,道徒们要寻找潜心修炼的“洞天福地”(道教中分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 。
吉安的山川形胜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江西通志·胜迹篇》载,江西最早在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道观中,就有吉安市泰和的崇道观、永丰的梅溪观、冲虚观等,证明道教创立不久,很快就传入吉安并落地生根、发芽 。
安福境内武功山,海拔近2000米,终年草木摇翠,云雾缭绕,最高点的金顶白鹤峰有泉流不涸,是脱尘离俗的理想修炼场所,东汉末就已成为著名道场,传说魏晋时著名道家学者葛洪曾到山中修炼 。
西晋末年,道教上清派的祖师魏夫人因其儿子刘遐出任安成(今安福)太守,随子入籍安福,传播道教 。
太守高堂亲自布道,其权位效应、名人效应,无疑是对道教的有力推介 。
在星罗棋布的江西道观中,峡江水边的玉笥山格外引人瞩目 。
江西丰城人氏、元代大学者揭奚斯曾写道:“天下称大名山在大江之西者三,日匡庐,日阁皂,日玉笥;玉笥又为天下绝境 。
”(《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玉笥山为何成了天下绝境?论风光、论人文都应愧比庐山 。
原来按道教的说法,玉笥山是“太秀、法乐”之洞天,又是“郁末”之福地,“兼有洞天福地之重”,所以在道家“联络图”上其份量便显得特别重了 。
玉笥山道观经唐、宋、元不断增扩,声名日隆 。
历代在此修道的人士很多,著名的有秦朝的孔丘明、汉朝的梅子真、梁朝杜昙永、肖子云、唐朝的罗子房、罗公远等 。
玉笥山承天观里道士多时达500余人 。
北宋天衰八年(1030年),玉笥山道人朱旦以医术受到仁宗召见,并赐其号为:“济处士” 。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祖籍河南许昌的许逊修炼得道的逸闻 。
许逊是南昌人,他弃七品芝麻宫的官帽如敝履,游历江湖,潜心道学,传播道术 。
在水患连年的鄱阳湖边征服了“孽龙”治水有功,因而被江西人民奉祀为有神力的治水英雄,至北宋,被官方加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人称“许真君” 。
是江西共敬的神仙,晋代全省各处有纪念他的建筑物50余处,凡有河水泛滥成灾的地方,几乎都有“真君庙”;江西人流寓他省所建立的同乡会馆,也一律是纪念他的“万寿宫” 。
这位道教神人在吉安也是家喻户晓的,吉州区西郊的真君山就因地处螺川河与赣江交汇处,山上建有“真君庙”才得名的 。
每有暴雨成灾,山洪爆发,长辈人总要念叨:孽龙要出世了,于是就祈求许真君显圣显灵:斩孽龙、降洪魔 。
道教在古代的吉安影响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史海捞出的一鳞半爪中管窥一二:梁大同八年(542年),也就是道教传入吉安的二、三百年间,出身于安福大家望族的道教信徒刘敬躬,“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南史》),刘敬躬以龟生金光为神异信号,号召道徒起义,居然攻下安福县城,庐陵州府,后进逼新淦,震动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