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庐陵文化( 五 )


宋朝就开始在吉安设立了由宦官监督的造船场,造船所需木材,主要从永新、遂川采买 。
赣江航运运走的是吉安的粮食、矿产、木材、茶叶、陶瓷、蓝能染料及柑桔水果等大量土特产品 。
到明、清时,每年8万余担大米也由赣江“运止于淮”,通过南北大运河,转运到京郊通州 。
新干界埠的战国粮仓规模不小,它是官仓还是屯积的军粮?但它紧挨赣江,是古代政治家或军事家利用赣江的物证;三国鼎立时,东吴大都督周瑜也曾在赣江的峡江河段操练水师 。
南北朝时,本是江苏人的陈霸先发迹于岭南,于公元551年6月,趁赣江“水暴起数丈,三百里巨石皆没”(《陈史》),亲率大军从赣州顺抵泰和,得到赣江沿岸豪强大族的响应支持,筹集军粮50万石 。
正是这种水利、人和成全了一代枭雄,使他得以取梁而代之,在南京建立了陈朝 。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堂堂大宋皇帝的伯母隆佑太后被金兵追得仓惶南逃,曾留宿峡江的江边小村 。
穷苦百姓们尽了良民的义务 。
因国难中的这份难得情份,她给小村赐名“暮膳”,至今仍为巴邱镇一个自然村 。
后来太后在万安皂口(今为造口)舍舟登陆,才没蒙受当俘虏的国耻 。
赣江保全了赵宋天子家的面子!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江西提典刑狱任上,一次赴赣州经万安,对这段辛酸国史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如今赣州城里建有郁孤台,这一旅游资源应是从万安“借”去的 。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民族英雄岳飞沿赣江而上去赣州,曾驻节伏魔寺(今新乾县荷蒲中学内),还曾题诗于寺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恶魔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
”据说,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曾驻军赣江之滨的新乾县,该县神政桥乡的庄上村,古名“旌忠庄”,即韩、梁夫妇的庄园 。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偏安的南宋已如秋风里的瑟瑟枯叶 。
一片丹心的文天祥,屡经失败后又从广东募集万余人马,沿赣江北上去临安(今杭州)勤王 。
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1278年5月在岭南被俘 。
元军押他过了梅关上了囚船 。
他知道将要经过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校白鸳洲书院,感叹“青山重回首,故人无复见”,打定主意绝食而死,归葬故里,引至泰和江面时,留下了绝笔诗:“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 。
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 。
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 。
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篷窗 。
”后因顺流风急,不久便到吉安,并未饿死,才恢复进食,两年后就义于元大都(今北京市)柴市口 。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后期军事领袖、忠王李秀成攻打吉安,正值赣江水涨,他利用集结在余家河一带的商贩木排,顺江而下,虽无轴轳千里,却也浩浩荡荡,毫不费力地连下数县 。
现代,孙中山逝世后,他的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以及中山先生的苏俄顾问鲍罗廷、翻译张太雷一行也从广州出发,沿赣江北上,到达武汉国民政府就职,途中曾在万安、吉安逗留,与觉醒中的工农大众聚会见面,吉安民众曾有幸一睹“国母”宋庆龄的风采 。
赣江的云水波痕,樯橹风帆,两岸的青山碧树,沃野田畴,给了历代经赣水到吉安的文人雅士们多少清新的灵感!南宋时与陆游、杨万里齐名的范成大船过清江、三湖一带,见岸滩“桔园甚果多”,悠然吟诗:“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暑风泛花兰芷香,秋日篱落愁青霜 。

一些受到政治迫害与打击的文人便没有这样的好心情 。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贬往广东惠州,在将要过滩急浪险的万安十八滩时,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欢喜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达观如东坡,也有心寒孤泣时 。
7年后,宋徽宗继位他才蒙恩遇赦,北返路上,一路流连 。
船抵新干,迎接他们的知县是同窗好友张好古 。
当时新乾县城内金川河上正在建一拱桥,张好古便请这位大手笔题名,苏东坡欣然挥笔,写下了“惠政桥”3字 。
这是诗人与故友共勉?还是诗人此时对朝廷赐恩感激的心声?为政者德,“惠政”应是通向民心的桥梁!历近千年风雨,惠政桥依然在向人们昭示这一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