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新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七 )




4.3 供热水输送系统和室外管网
4.3.1 燃气锅炉房直接供热系统 , 当锅炉对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限定 , 与用户 侧在整个运行期对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要求不一致时 , 应按热源侧和用户侧配 置二级泵混水系统 。
4.3.2 区域锅炉房或综合能源站供热水输送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供热系统宜采用热源循环泵和热网循环泵分别设置的两级循环泵系统或 采用分布式变频泵系统;
2 直接供热系统宜采用变频调速泵变流量系统;
3 间接供热系统一次侧宜采用变频调速泵变流量系统 , 二次侧应采用变频调速泵变流量系统 。
4.3.3 同一供热系统不同热用户供热参数不同时 , 宜采用混水泵方式 。
4.3.4 采用集中供暖或集中空调系统 , 选配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 , 应计算供暖
系统水泵的耗电输热比 EHR 或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 EC(H)R , 并 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 。EHR 或 EC(H)R 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新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式中:G——每台运行水泵的设计流量(m/h);
H——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扬程(m 水柱);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新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工作点的效率;
Q——设计热负荷或冷负荷(kW);
DT——规定的供回水温差 , 按表 4.3.4-1 取值(℃);
A——与水泵流量有关的计算系数 , 按表 4.3.4-2 取值;
B——与机房及用户的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 , 按表 4.3.4-3 取值;
a ——与∑L 有关的计算系数 , 按表 4.3.4-4 取值 。
∑L——管网主干线长度(包括供回水管)(m);
1)供暖系统按室外(或地下室)主干线长度计算;
2)空调水系统为从冷热机房至该系统最远用户的供回水干管总输送长 度;当管道设于大面积单层或多层建筑时 , 可按机房出口至最远端空 调末端的管道长度减去 100m 确定;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新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3.5 设计热水管网时 , 应采用经济合理的敷设方式 。管道数量较少、管网分支较少时宜采用直埋管敷设 。直埋管道的埋设深度宜在冰冻线以下 。


4.4 室内供暖系统
4.4.1 室内供暖系统立管制式应采用双管式 。
4.4.2 新建住宅的室内供暖系统 , 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型式 。户内系统宜采用双管式 。当采用单管式时 , 应在每组散热器的进出水支管之间设置跨越管 , 且串联的散热器不宜超过 6 组 。
4.4.3 住宅室内水平干管的环路应均匀布置 , 各共用立管的负荷宜相近 。共用 立管和入户装置的布置和设计 , 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供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DB11/1066 的规定 。
4.4.4 当采用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 , 应分别为每个主要房间或区域配置独 立的环路 , 管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 142 的规定 。
4.4.5 集中供暖系统除采用通断时间面积法进行分户热计量(热分摊)的情况外 , 每组散热器均应设置恒温控制阀 , 其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 , 应选用高阻力恒温控制阀 ,  并应在每组散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安装;更多内容关注搜建筑微信平台
2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时 , 应选用低阻力两通恒 温控制阀 , 安装在每组散热器的供水支路上 , 或选用三通恒温控制阀 。
4.4.6 散热器应明装 。设有恒温控制阀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时 , 应选择温包外置 式恒温控制阀 。
4.4.7 设有恒温控制阀的散热器系统 , 选用铸铁散热器时 , 应选用内腔无砂的 合格产品 。
4.4.8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或分户总体控制 。室 温控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 142 的规定进行设计 。
4.4.9 埋设在地面垫层内或镶嵌在踢脚板内的管道的选择和埋设要求、管材的允许工作压力和塑料管材壁厚的确定等 , 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 。


4.5 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4.5.1 应结合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房间的可开启外窗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3.2.15 条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