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饱和攻击营销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 )


所谓的“饱和攻击”是指在极短时间内,从空中、陆地、海面等各个方位进行全方位攻击,集中优势兵力取得突破 。这本是一个军事术语,却被华为拿来借用,这在华为内部非常常见,用军事化管理,这也是华为狼性所在 。
华为利用饱和攻击的案例非常多,从电信设备到手机,比比皆是,比如华为会用上万人的团队去参与相机技术的研发,这是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做到的 。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小米整个手机研发团队也不过万人 。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饱和攻击法,在进行饱和攻击前首先要确定需求的真实性,还拿手机为例,当时手机能优化、改进的方向有很多,比如操作系统、芯片、像素、通信等,尤其是操作系统是各家发力的重点,但是华为认为这个不是自己的优势,要与合作伙伴深度绑定,芯片不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那么就把工作重点放在相机上,要求相机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 。
2016年华为发布了P9,这是与徕卡联合研发的双镜头拍照系统,他们这个团队先后攻克了“鬼影”“炫光”等技术难题,使P9手机镜头的光圈达到了2.2,之后又在Mate10上达到了1.6 。这也让P9迅速突破了1000万的销量,之后华为又采用了三摄像头技术,成为行业的典范,苹果在2019年9月发布的iPhone 11 Pro,也采用了三摄镜头,也就是说华为开启了行业的标准 。
不仅仅是华为,市场上有很多类似饱和攻击营销,比如1994年,央视开启了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之间广告的招标,这段广告也被称为黄金时段 。孔府宴酒随后花费3079万获得这一时段的标王,这孔府宴酒也一飞冲天,超过了当时茅台、五粮液等产品 。我们之后看到VCD、牛奶等,都是采用这种饱和攻击营销打法 。
当然不是所有的饱和攻击都是有效的,比如近几年很火的共享单车,企图通过饱和攻击打法击垮竞争对手,在有限的市场里实现垄断经营 。然而我们发现网约车成功模式并不能复制到共享单车,真实的市场并没有当初意向的那样庞大,因此边际成本非常高,很多共享单车企业最后大多草草收场 。
怎么计算边际成本呢?也就是说你当初投入巨大的投资进行饱和攻击,你要确信后期能够收回的 。我们还拿共享单车为例,每投入一辆单车成本是固定的,不能随着投放量的增加,成本有所下降,还有可能增加更多的运营成本,因此这项生意在前期饱和攻击打法之后,便后续乏力了 。
所以饱和攻击是有前提的,需求是真实的,将来市场空间足够大,边际成本足够低,同时你还要考虑市场饱和点 。如果市场饱和点很低,巨大的投入就是巨大负债,比如瑞幸咖啡,中国咖啡消费量也就在几百亿的规模,然而瑞幸却把市场描绘成万亿级别市场,这就是没有找到市场的饱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