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有哪些( 三 )


如刘禹锡的《竹枝涧》、子谦的《石灰岭》、文天祥的《扬子江》等等 。
歌行体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实已为新声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
怀古诗
怀古诗的内容一般多为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涛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
咏物诗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如贺知章的《咏柳》,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把杨柳比喻为婀娜多姿的美人,衬托出初春稚柳的美丽 。
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中通过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
边塞诗
先秦时期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到了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及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 。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都属于行旅诗,王昌龄的《闺怨》与李商隐的《为有》则是闺怨诗的典型代表 。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发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表达了人们依依惜别之情 。另外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 。
四言诗
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基本上属四言体 。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主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都是四言诗 。春秋之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的曹操父子,东晋的陶渊明等 。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们至今仍吟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