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A苏轼B吴思道C王国维D李清照( 十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
此词为苏轼谪居黄州(近湖北黄冈)时所作 。时年47岁的苏轼游览长江赤壁矶,面对浩瀚的长江流水发思古之幽情,缅怀英雄豪杰,借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衷 。上片写景,下片写周瑜的业绩和抒发自己的感慨,以精彩的传神笔墨,捕捉细节描写,表现周瑜英雄潇洒的风度,塑造一个指挥若定、从容沉着具有雄才大略的儒将英雄形象 。这样的形象在文人词里出现还是首创 。词中不仅把写景、抒情、议论溶为一炉,而且把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自然地结合在一体 。其内容之丰富,意境之高远,气势之恢宏,在词坛上也是空前 。清代徐釚称这首词道:“自有横槊气概,故是英雄本色 。”
曾有“幕下士”将苏词与柳词(柳永的词)比较:“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7可见,“豪苏腻柳”差别之大,人所共知 。如果说在婉约词时代,作品单纯地呈现“阴柔美”的话,那么,自苏轼创立豪放派,引导美学上的阳刚向上一路,这就在词的领域里开始“阳刚美”与“阴柔美”双峰并峙局面了 。
历来有“词至苏轼,其体始尊”之说 。所谓“体”,即词的体裁、形式,所谓“尊”,即形象地位的尊贵、尊严、高大 。苏轼之前,词创作是按谱填词,或倚声填词 。词也就成为在声韵、句式、对仗、结构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规范的音乐文学 。词家构思创作,都严格地遵循着这一艺术要求 。苏轼创作,打破了这一僵化的形式的束缚,在当时着这是一场历史性革命 。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李清照就批评他的词是“句读不茸之诗” 。不协音律,其实,这正是苏轼词的独特之处 。而晁无咎(即晁补之)却独具慧眼,称:“东坡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8一语中的,苏轼天性豪放,不拘行迹,不喜剪裁音律,是其思想本性 。他自己曾说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9词也是一样,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因此清人总结道:“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婉绮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10南宋词人陆放翁也评曰:“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 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
二、 行云流水,清旷放达,超尘拔俗 。
营造旷达超俗的意境是苏词的又一风格 。苏轼在这类旷达词中通过清空疏旷的艺术格调,凸显自己超尘拔俗、通脱不羁、达观开朗、高洁独立的品性 。所谓清空疏旷,即采用清幽旷远、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创作法则,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 。制造超逸空灵的意境,以达成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韵无穷的效果 。前人评苏轼,赞其“无一点尘俗气”“具有神仙出世之姿”都是围绕苏词清空疏旷的美学原则来论断的 。
苏词在创造空灵悠远的境界时,在词中多用比喻、象征、拟人、烘托等抒情手法 。渲染出旷放之境 。在苏轼看来,词不仅是情感的载体,而且也是人生哲理的宣言 。这种表现功能的转变也就必然引起表现手法的变更 。即在保持传统手法的同时,增加词叙述论文的成分,将抒情与说理统一于一体 。情是词的基础,理是词的美的升华,二者互为表里 。
我们可以通过示例来体会一下 。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因为与朝内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和,自求外放至此处,政治上甚是失意 。并且与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的胞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不得相聚 。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故有是作 。词上片由中秋赏月起兴,引出“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的奇思遐想;但又恐“高处不胜寒”,还不如就在人间“起舞弄清影” 。想出世却又无法超然出世,表现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下片对月怀人 。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月的圆缺与人的离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由望月转到怨月,进而又替月开解,最后从宇宙人生本不完美的认识之中获得解脱,以共赏明月作为心灵的慰藉 。全词构思奇丽,笔调洒脱,情理兼胜,千百年传诵不衰 。胡仔称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