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A苏轼B吴思道C王国维D李清照( 七 )


苏轼三位妻妾都姓王 。十六岁的王弗嫁与十九岁的苏轼,夫妻情深 。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十年后王弗去世 。又是一个十年,苏轼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世上便有了这首千年难忘的悼亡诗 。但凡读过这首诗的人,想要忘记“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要化大力气的 。
苏轼一生宦游四十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几次遭贬几次起用,所到之处,为民为国,殚精竭虑 。在富庶的杭州,苏轼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永安坊”,看病不收钱 。居当时荒远的海南,教出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 。
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写下著名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黄州太守将城东一块废弃的坡地给了苏轼,苏轼带了全家开荒种地盖房子,加入垦荒队的有他远道而来的朋友、附近的农民,还有穷秀才、流浪汉 。来年,苏轼终于在这片坡地上有了田地有了房,“苏东坡”从此诞生,三个字响彻千年中国 。垦荒队成员都成了苏东坡府上的常客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刘小川以为,“上下几千年,能出此语者,恐怕只有苏东坡 。”苏东坡的穿越上下各个阶层,其受益覆盖面无法估算 。
苏轼似乎一生不顺,却一生灿烂,他留下多少无价的诗文书画,又留下多少有趣的故事佳话 。或许,不顺,就是灿烂的序幕?读读他自己题的画像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再读一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的诗,一切解释都是皮毛 。”——刘小川所说极是 。
国外的汉学家惊叹苏轼应对磨难的力量之强;日本人想自杀的,读了苏轼就胸怀宽阔了……
一个中国宋代文人,穿越900多年时空,豪爽放声:老夫能让现代中国人懂得些什么吗?
上下五千年,一个苏东坡 。
求名家对苏轼的评价!!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找一篇湖上泛舟的,注意大部分篇幅是写感觉的!!!泛舟西湖上 醉卧水云间
文/黄岳峰
烟雨时节,杭州似一块磁场对我有莫大的吸力,在蒙蒙细雨中我带着寻觅又一次开始在杭城踏青 。
固然,杭州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等待着后人去凭吊、去抒怀,但是西湖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没有西湖的杭州是让人难以想像的,没有西湖的杭州会显得缺乏历史凝重和文化的深邃感而显得轻率,正是西湖在滋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杭人 。杭州也因为胸怀西湖这颗秀媚、璀璨的明珠才成了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是幸运的,是一座得到历史眷顾的城市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那么西湖就是杭城这本书扉页弥漫着芳香,是“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的玉石 。难怪有人会留下“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评语 。
不知哪位诗人给后人留下了“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 。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的优美意境,用它来形容西湖的山水诗画是再恰当不过了,西湖四季风光各有山容水意,韵味无穷 。正因为西湖的存在,杭州的春日的艳阳才显得那么明媚、景色那么旖旎,放眼望去,春云舒卷,万枝泛绿,刹那间你会发觉一枝红杏已经出墙来;西湖的凉风有如在炎热夏日的甘泉沁人心脾,可以吹走热浪给人带来的燥热,也让你在闲暇之余可以品茗何为闹中寻静;无边落木萧萧下,在文人骚客的笔下,萧条、悲凉一直是秋天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这里这层秋意已经被湖风驱散了,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于是这秋便表现的随和与恬静了;皑皑白雪的冬日,万物寂寥,似乎整个世间一切生机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在湖边,即使在积雪的沉压下你依旧可以轻轻聆听到潺潺水声的流动,那是生命的玄机,在积蓄力量等待再一次勃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