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A苏轼B吴思道C王国维D李清照( 九 )


在游赏中我看到“西进扩大400亩 杭州西湖历史上最大规模‘整容’”的新闻,带着层层的幽思,以这样的方式恢复历史原貌的方式的孰优孰劣我不敢评判,今天的现实过后就是明天的历史,西湖的独特地位注定在历代它都要在变,时代要在她身上留下印记,无论沧桑如何,我以为铭记中山先生的“西湖之风景为世界所无 ,妙在大小适中 。若瑞士之湖嫌其过大 ,令人望洋兴叹 ;日本之芦之湖则又嫌其过小 ,令人一览无余 。唯西湖则无此病 ,诚为国宝 ,当益加以人工之整理 ,使世界之游客皆来观赏其真价 。”的揭语才是真谛 。
湖畔,弯曲的河堤,纤细柔弱的垂柳,潋滟的波光,迷蒙烟雨的湖色,那飘着的雨丝,夹带清风带走了曾经的寞落 。临风怀古,湖中楼台亭榭,色香典雅,弥足回味;凭栏远眺,远处烟雾里青黛山色时隐时现,山峦天色交相融会,真是个“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个个悠久的故事编织的千年西湖梦等有心人去解读 。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把我的论文给你借鉴一下吧
苏诗词的主导风格
文海苍茫,浑浩流转 。在中国三千余年的文化历程中,“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词最早流行于隋唐时期的民间 。但是,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 。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薄枝”,“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种无形的戒律,词风溢香软媚,充满脂香粉气 。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词论家胡寅指出:“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金人元好问指出:“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和称为“三苏” 。苏轼幼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学习又刻苦,青年时期就显露出他超群的才华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朝廷招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并预言:“更三十年,无人道我也 。”果然,苏轼不负厚望,终成一代文坛盟主 。
苏轼的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失却对生活的汩汩热忱 。一路激流勇进,卓然傲立 。人生的磨难和宦海的沉浮反而使他成为集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 。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 而苏轼在词坛上,的确有着他特殊的地位 。是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依赖传统的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打破诗与词的畛域,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形成了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 。
一、 天风海雨,气势恢宏,豪雄纵放 。
提到苏轼的词,绝大部分人会用豪放、大气等词语来概括他的词风,读者也常常会被他那豁达的气魄所感染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苏轼的作品中有一大部分饱含着豪雄纵放的精神,他常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中,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飞动峥嵘的气势来展现超平现实的纯美 。其语言奔放不羁,音调铿锵有力,笔墨酣畅淋漓 。南宋刘辰翁称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写的 。通过狩猎盛况的生动描写,抒发作者的爱国赤诚和欲到边关立功的雄心壮志 。上片写狩猎,下片抒壮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格调高亢,笔力健劲,将传统婉约词的儿女情,换成了同仇敌忾的英雄气 。读时如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
再看他堪称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