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一个相信读书会有出息的人 一生受尽荣辱 是开国重臣 也是华夏文化的振兴者( 二 )


应诏仕明,教授太子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打下了婺州,转年其将婺州改为宁越府,同时任命王宗显为知府,于是就派人将宋濂等人找来,聘其为经师 。第二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罪惟录》中记载“帝曰:‘吾徐将军,淮阴无以过 。即安得留侯者?’对曰:‘金华宋景濂可为博物洽闻,兼通象纬 。’帝曰:‘以孤所闻,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 。’自是二公合举王业 。”从此,宋濂与刘基共同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左膀右臂 。
《明史》中讲到了他们两人的分工:“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 。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刘基主要是军事谋臣,而宋濂的作用就是文臣 。同年七月,宋濂又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 。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也正是那个时期,宋濂与太子朱标建立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

开国之初,两修元史
1368年,朱元璋开国号洪武,同年十二月,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 。说到宋濂与王袆,当时朱元璋对二人皆有很高评价,认为宋、王二人各有所长,对王袆说:“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朱元璋是一个急性子,开国之初便撰前朝史,其心态也是昭然若揭,王春南在《宋濂评传》揭示了其中原因:除了总结历史经验之外,修纂《元史》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宣告元朝作为一个朝代已经结束,新建立的明王朝‘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以便绝了元朝残余势力复辟故元之心 。
出于这种原因,朱元璋对撰修《元史》催促得十分紧迫,宋濂等人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将百万余字的《元史》修成 。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 。尽管两次修订,《元史》仍然有不少的缺点,比如说本史没有修《艺文志》,余外的错误、重复、牴牾之处不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时间紧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元朝的史料大多是用蒙文书写,而宋濂不认识蒙文,虽然当时也请了一些人做翻译,可是翻译出来的文本,其准确度和真伪,宋濂也完全无法鉴别,这才使得到了民国年间,柯劭忞重新写了一部《新元史》 。

谨小慎微,极受隆宠
作为大明朝开国辅佐之臣,除了修撰元史之外,朱元璋所发布的重要命令和规章制度等大多出自宋濂之手,《明史》本传上称他: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