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读后感精选( 六 )


施派虽也提出“历史地理解” , “像古人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他们” , 但其意思在于 , 那些优秀的古人只关注“永恒的话题” , 很少与同时代人哪怕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交流 。“古来圣贤皆寂寞” , 圣贤与古代圣贤的交流密度 , 要远远大于身边的圣贤或准圣贤 。这种方法论的偏见 , 使得我们看到施派对文本的解读中臆测的成分很多 , 一个显明的证据是:施派分子常常在同一文本的解读上有很大的歧义 。只就文本解读文本 , 难免不会添油加醋 。而剑桥学派将文本置于历史背景 , 将理论置于实践中检验 , 就多了一分说服力和现实感 , 也让我们知道:那些伟大的思想家 , 其思想不是从天上来 , 不是从读古书中来 , 而是从生活的砥砺中、从与时人的思想交锋和吸纳中产生 。所以 , 在重视古典的思想资源方面 , 剑桥学派更推崇古罗马的西塞罗(大多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转化) , 而施派则更重视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喜欢贴着古代大师走 , 信奉“大师即真理”) 。
三、重新发现思想者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共6百多页 , 分上下卷 , 上卷讲文艺复兴 , 下卷讲宗教改革 。书中涉及思想家人数众多 ,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彼特拉克、但丁、马基雅维里、路德、加尔文之外 , 其笔墨更多地放在了一些我们并不太熟悉甚至未曾耳闻的人物上 , 如:巴托鲁斯、布鲁尼、波焦、贝扎、莫耐等(还有很多 , 未能一一列举) 。那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巨星”们 , 其思想不仅仅是由于自己的天才 , 或者来源于对古代思想资源的挖掘 , 而更多的是来自同时代人共同思考的成果 。比如在宗教改革期间 , 起历史推动作用的 , 不仅仅是路德、加尔文这样的明星改革家 , 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些小册子作者 , 这些作者或者匿名 , 或者名不见经传 , 但他们的思想却颇为前卫、激进 , 对当时的宪政主义思想萌芽起到了很大的催动作用 , 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博丹、霍布斯、洛克等近代思想家 。后来所讲的“社会契约论” , 在这个时期 , 也已有其思想先声 。
所以 , 所谓历史书上的那些思想家、天才 , 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的幸运 , 让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如此光芒夺目 。实际上 , 当我们潜身历史深处 , 会发现 , 在他们同时代 , 有很多与他们思想不相上下的人物 。重新挖掘这些历史上的思想失踪者 , 并以此关照当代现实 , 或有不少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