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摘抄( 六 )


不可否认,李敖是以大量高质量的政论文傲睨台湾文坛的 。但在《传统下的独白》这部处女作中,他关于政治性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太多,态度也没有1980年代那么激进 。可“初试新啼声”的政治文化评论,让我们也见识到了这位台湾第一狂人的很多端倪 。《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以当时岛内情愿事件谈起,明确指出中医不科学,不应该借立法使其合理化,以免祸害现时、贻海后代 。我们今天看来,李敖的这个观点就如同钱玄同鲁迅鼓吹废止汉字一样,很值得商榷 。然而文中的许多普适性提法很有警策作用,比如:“不客气的说吧,这个‘国字’号的东西都是我们痛痛快快现代化的阻力,它们并挡不住西潮的东来”,还有如:“中国人的爱国方式 ,太偏重在政权的转移和集中,对政权以外的爱国方式很少有人感兴趣,这是知识分子的大失败!”“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立法愿意,绝不能掺进大团圆的本位思想,尤其是没有传统法系来捣蛋的科学行政法规,更应该干干脆脆学学先进国家的榜样,万万不可让‘国’字号的名词来扯皮 。”对那些以卫护“汉夷之大防”为名,行维持现状、霸占既得利益的所谓“爱国者”们,有当头一棒的效果 。
这本书写得最早的一篇文章《老年人和棒子》,对一些老先生站着茅坑不拉屎、年轻有为的学子得不到提拔重用的现象给予讽刺、挖苦 。至今读来,让人激昂难以自持,深感痛快 。《十三年和十三月》指出,“传统的伦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竟是态度颟顸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读这些文字,耸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改革家形象 。他自己前进着,同时也用眼睛观察着四面八方,看到古老的传统被革除,他高兴;看到一些人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他不满,他着急;看到一些人为非科学的东西争地位,千方百计让它合法化,他气愤 。
另类的表达与演说:浅析《独身者的独白》的语言特色
《传统下的独白作》为李敖进军文坛比较重要的一本书, 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正因为其艺术成就,才使得此书魅力四射,畅销不衰,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年轻人 。
李敖本来认为:“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 亦庄亦偕,也不失为巨著 。”他的任意而为的作文态度,使其作品显得从容不迫,加之他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一出手便显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稳健 。李敖在《中华名著全集》的《序言》中提出:“以中国‘文章’的大家而论,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象样的标准 。行家论‘唐宋八大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缄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的玄之又玄,除了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接着又说“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