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有什么?( 三 )


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给予兄长忠告 。
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 。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 。
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 。
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 。
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
在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于怀念子由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
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 。
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 。
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
”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
”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
”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
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
”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
”“平足之爱,平生一人 。
”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
”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
”“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
”还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
另外据宋人笔记记载“东坡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 。
生事萧然 。
公笃爱天伦 。
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钱,悉以助焉 。
嘱以轻用,时公方降三官,谪籍夺俸 。
东坡殁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

林语堂 苏东坡传关于兄弟情义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
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 。
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 。
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 。
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
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 。
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 。
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 。
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 。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 。
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 。
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象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
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
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 。
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 。
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