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有什么?( 四 )


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 。
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 。
苏东坡有魅力 。
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 。
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得他受伤害 。
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 。
他挥动笔尖,犹如挥动一个玩具 。
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顽皮或严肃——非常严肃,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愉快、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 。
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 。
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
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 。
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仪式中,他当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学家,措辞伤了对方,日后为此尝到不少苦果 。
但是别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能对事情生气,却无法恨别人 。
他恨罪恶,对作恶的人倒不感兴趣,只是不喜欢而已 。
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 。
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
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
这是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 。
他感觉强烈,思想清晰,文笔优美,行动勇敢,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 。
他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对同胞的福祉倒非常关心 。
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 。
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 。
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 。
他单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 。
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 。
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 。
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苏东坡却遭到贬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请告知苏轼二十五岁前的诗词,谢谢 。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
写作背景:苏轼兄弟继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24岁,又同举制策入等 。
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子由)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这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 。
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了这一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 。
《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
创作背景: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即苏轼24岁之时,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