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二 )


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 。
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 。
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 。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
这是一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吵闹了一阵,什么也没留下就悄然离去;与他同代的张若虚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后也悄无声息,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创作进行任何的探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国胜景他又无法看见,李杜元白以及王维、高适、岑参等诗坛梁柱那时还一个都未曾出生 。
而眼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之流都干了些什么?都写了些什么诗?不过是些吟风弄月邀媚取宠的应景之作 。
在盛唐与初唐之间,只有他陈子昂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冲冲杀杀,只有他一人在单枪匹马地鏖战,“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诗人只有雄心和宏愿,没有盖世神功,他不是独孤求败,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与堕落的宫廷诗的斗争中多少有点显得力不从心 。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怆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阵云深拥、万幕不哗,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复如千林振响、万马奔腾,又是何等的悲愤激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独行者,也看到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 。
毫无疑问,陈子昂是诗坛上的孤独大侠,他一人一剑,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继往开来,依靠挚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激情,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 。
(完)??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赏析 登幽州台歌[1] 陈子昂[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3],独怆然而涕下[4] 。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注释】 [1]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 。
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 。
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 。
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 。
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雪国耻,采纳郭隗建议,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终于得到乐毅等人,致使国家臻于富强 。
[2]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 。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
[3]一般把"古人"、"来者"解释为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任用贤才的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