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四 )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同时,诗歌的韵味极强,前两句更是苍劲有力 。
谁有《登幽州台歌》的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
涕:眼泪 。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
少任侠 。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
有《陈子昂集》 。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

【登幽州台歌赏析】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
涕:眼泪 。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