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九 )


一 , 反思教学中的设计 。
成功的教学 , 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教学思维 , 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 设计教学环节 。针对女同学记忆力强的特点 , 用生动的语言唤醒沉睡的记忆 , 激活它们 , 进而形成解题思路 。
比如:已知椭圆 , 它的某一条弦被点M(1 , 1)平分 , 求AB所在直线方程 。
于是我就启发:A , B两点有那些特征?学生:A , B两点关于点M对称 。老师:说得好 , 那么 , 关于M对称的两点A , B坐标 , 怎样设最好呢?学生:由中点公式 , 可以设 , 那么就为 。老师:A , B两点还有什么特征?学生:A , B两点都在椭圆上 , 即(1)(2)老师:能消去这两个式子中的二次项吗?学生;能 。(1)―(2):老师:请仔细观察这个式子 , 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一番思索后 , 有学生举手说:都适合方程 。老师:好得很 , 想一想 , 我们是不是已经求得AB的方程 , 它就是即 。然后我设计了一些例关于求中点的轨迹的问题 , 学生掌握得很好 。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地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 , 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 巩固以学的知识 。(2)问题的设计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 由浅入深 , 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 能让学生动脑思考 , 激发起女同学对新知识的渴望 。
二 , 反思在教学中的失误 。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 , 如教学内容按排欠妥 , 教学方法设计不当 , 教学重点不突出等 , 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 , 有一次 , 我在讲授函数的值域时 , 曾讲了这样一道题 , 若函数的值域为 , 求的取值范围 。
当时我认为这道题并不难 , 事实上 , 要使它的值域为 , 只要真数取到全体正实数即可 , 因而只须的即可 。
然而无论我怎么讲学生仍然茫然 , 而且由于这道题的讲解上花了过多时间 , 导致教学内容也没有完成 , 课后我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 , 原来学生把恒大于0 , 所以他们认为其才对 。
其实 ,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 只要在讲解这题以前先补充两个问题:(1)的值域是什么?(2)的值域是什么?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 , 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