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徐达诗词( 六 )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他们小时候曾一起放过牛 。
徐达20来岁就跟随朱元璋投奔到红巾军中,戎马征战几十年,“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为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
朱元璋在对联中称赞他的功贯古今,并非虚夸滥誉之辞 。
但是,如果说徐达“才兼文武”,似乎就有些勉强了 。
和朱元璋一样,徐达出身贫寒,小时候不可能有太多读书的机会 。
虽然他一向谦虚好学,但在连年征战之中,所学终归有限 。
徐达能够从一介草莽英雄,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一代名相,所凭借的并非所谓学问,而是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历炼出的非凡智谋,明王朝与伊斯兰教自明清以来,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 。
但是,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在《大明英烈传》中主要宣扬他元朝末年,官府极端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
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朱元璋举旗造反,成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手下的将领 。
朱元璋回乡招兵时,22岁的徐达仗剑从军,开始戎马生涯 。
徐达身材魁梧,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 。
他遇事和别人商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向人请教兵法战策,加之天资聪慧,悟性极高,时常表现出过人的气魄、胆识和谋略 。
当时,红巾军内部矛盾重重,郭子兴与另外一个首领孙德崖更是剑把驽张 。
有一次,郭子兴与孙德崖发生冲突,将孙德崖捉住,扣在城里 。
朱元璋在城外闻知此事,想打马回城劝说郭子兴放人,却被孙德崖的部下误认为此事是朱元璋的诡计,就把他绳捆索绑,关了起来 。
危急关头,徐达挺身而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替代朱元璋作人质 。
这场危机平定之后 。
朱元璋对徐达的舍身相救十分感激和称赞,两人的关系从此更加密切了 。
不久,郭子兴染病而死,朱元璋成义军的首领 。
徐达作战勇敢,屡立奇功,渐渐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一员大将 。
三徐达处事持重,长于谋略 。
他的谋略并非只是对一城一战得失的谋划,而是一种雄视天下、胸有全局的战略眼光 。
他重视火器制造,常以火枪、火炮、骑兵、步兵协同作战,屡屡出奇制胜 。
对各方割据势力,他刚柔并济,攻心为主,迫使他们臣服 。
对归降的壮士,他礼遇有加,从不滥杀,使许多人归附于他 。
朱明王朝能够一统天下,与徐达采取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
也许与早年家境贫寒、饱受战乱之苦有关,徐达素怀爱民之心、恤民之情 。
他治军严谨,号令整肃,所到之处总是尽力安抚百姓,让百姓照常生活 。
在讨伐张士诚的战役中,他用反间计制胜,大军破城之际,下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百姓翘首欢迎他的到来,敌军将士纷纷投降 。
张士诚见大势已去,纵火焚死妻儿,闭门准备上吊自杀时被捉 。
徐达率军转战南北,势如破竹,所向克捷,威震天下 。
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
四自古猛将易得,谋士难求,智勇兼备者更是凤毛鳞角 。
徐达有“智勇之资”,堪“负柱石之任”,是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 。
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率主攻部队先行,与陈友谅军依湖对阵 。
陈友谅军舰船高大,人多势众,气势凶猛 。
徐达身先士卒,奋勇出击 。
他的部下斗志高昂,无不以一当十 。
双方鏖战一整天,湖水被鲜血染红,天空也被硝烟遮蔽得昏黑,陈友谅的前锋被一举击败 。
随后 。
朱元璋率军继续与陈友谅血战,最终取得了大决战的胜利 。
扫平江南以后,徐达奉命率军...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杀徐达

【朱元璋与徐达诗词】

展开全部 没有 徐达和耿炳文是朱元璋唯一没有杀的开国功臣徐达没被杀是因为他很聪明 知道建国后自己该做什么而耿炳文没被杀则是因为他的军事方面的防守能力超强 没杀他是因为朱元璋为自己后世子孙留的一条后路 加入各藩王造反耿炳文还能用的上用场 且此人为人低调 不拉帮结派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