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鉴赏的作文( 二 )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 芦笋也开始抽芽 , 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 , 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
好的题画诗 ,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 既要能再现画境 , 同时又能跳出画外 , 别开生面 ,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 , 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 , 当下所得 , 意象妙会而自然 。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 , 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 , 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
诗能描写如画 , 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 , 而诗是语言艺术 , 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 , 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 , 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 , 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 , 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 , 春岸飞杨花 。
河豚当是时 , 贵不数鱼虾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 , 群游水上 , 食柳絮而肥 , 南人多与荻芽为羹 , 云最美 。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 , 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
由此可见 ,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 , 也是自然而然的 。
诗意之妙 , 也有赖于此 。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 , 大地复苏 , 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 , 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 色彩鲜明 , 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
接着 , 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 , 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 , 早已按捺不住 , 抢着下水嬉戏了 。
然后 ,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 , 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 , 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 , 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 , 惹人怜爱 。
诗人进而联想到 , 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 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给我最佳答案吧!!!...
诗歌鉴赏600字作文苏轼的词 , 不论内容和形式 , 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 , 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 , 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 , 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 , 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 , 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 , 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 , 不但词坛罕见 , 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 , 气势沈雄:"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 , 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 , 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 , 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 , 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 , 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 , 如今回头一看 , 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 , 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 , 逐步淡漠 , 逐步褪色 , 终于 , 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 , 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 , 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 , 真是"高屋建瓴" , 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 , 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 , 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 , 惊涛裂岸 , 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 , 必不可少.一句说 , 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 , 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 , 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 , 忽起忽落 , 此隐彼现 , 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 , 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 , 这赤壁 , 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 , 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 , 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 , 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 , 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