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鉴赏的作文( 四 )


惟其“空” , 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 , 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
这特定的审美感受 , 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 , 由视觉贯通了我们的触觉来传达的 , 下笔不可谓不“空” 。
以下 , 转入对孤雁形象的刻划 。
“怅离群万里 , 恍然惊散” 。
离群而“散” , 已觉“恍然” , 而“万里” , 更足可悲 , 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 , 写事更写情 , 它把“离”前之可恋 , “离”时之痛苦 , “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 , 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
既离群万里 , 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 , 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 , 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 , “自顾影 , 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 , 特别是一“欲”字 , 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 。
那么 , 另寻栖身之所又将如何呢?“正沙净草枯 , 水平天远” 。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 , 漠漠荒沙、瑟瑟衰草 , 依然荒寥而已 。
如果说 , “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 , 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 , 那么 , “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 , 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 , 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 , 此其一;因此 , 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 , 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 , 可以想见 , 即使有书可传 , 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 。
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 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 。
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
从对上片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 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 , 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 , 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 , 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 , 而是摄神遗貌 , 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 , 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 , 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 , 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 ,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 , 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
这种“清空”本色在词的下片 , 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出来 。
“谁怜旅愁荏苒?”这句承上片之意 , 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 , 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 , 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 , 除更觉情切动人外 , 已微透“怨”的消息 , 故下面紧接写道:“漫长门夜悄 , 锦筝弹怨 。
”“长门”所“弹”者 , 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 , 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 。
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 , 借陈皇后之事 , 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 , 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 , 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
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 , 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 。
”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 , 却透过一层 , 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 。
这又是化实为虚 , 使虚中有实 , 虚实相生 , 既婉转又空灵 , 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
以上 , 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 , 以下 , 则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 , 从“呼”又生“怕” , 于是读“暮雨”二句 , 我们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 , 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 , 一声又一声呼叫 , 找寻着同伴 , 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 , 倾诉离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