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颍州诗词研究( 七 )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 , 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 , 其诗内容广阔 , 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 , 笔力纵横 , 穷极变幻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 , 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 天地万物 , 嬉笑怒骂 , 无不鼓舞于笔端 。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 , 自昌黎始 , 至东坡益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 , 成一代之大观 。
……尤其不可及者 , 天生健笔一枝 , 爽如哀梨 , 快为并剪 , 有必达之隐 , 无难显之情 , ...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年)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提到他 , 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 , 几乎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 。
他的父亲苏洵 , 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 始发愤”的“苏老泉” 。
苏洵发愤虽晚 , 但用功甚勤 。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 , 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
当然 , 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 属文日数千言” ,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
嘉佑元年(1056年) , 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在翌年 , 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 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高中进士 。
嘉佑六年 ,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 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 , 入第三等 ,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 丁忧扶丧归里 。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 , 仍授本职 。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 , 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
神宗即位后 ,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
苏轼的许多师友 ,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 , 被迫离京 。
朝野旧雨凋零 , 苏轼眼中所见的 , 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 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 认为新法不能便民 , 便上书反对 。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 , 不容于朝廷 。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 , 调任杭州通判 。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 任满后 , 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 任知州 。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 ,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 , 大做文章 。
元丰二年(1079年) , 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 “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 , 被捕下狱 , 史称“乌台诗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