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古诗词及翻译( 四 )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 , 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 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 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
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 。
公将战 , 曹刿请见 。
(《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
庄公将要应战 , 曹刿请求接见 。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 , 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 , 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 , 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 ,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
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 ,  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 , (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 , (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 。
(《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 。
(《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
(5) 原文:先生不羞 ,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 , 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 , 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 , 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 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 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 , 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 , 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 , 今译时 , 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 , “于薛”是补语 , 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 , 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
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 , 第二次衰落 ,  增补...
李清照《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解”作何解?说俗点 , 就是脱啊 , 解开脱下 。
不过不能单纯的这样理解 了要从文学角度看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 , 便出外乘舟解闷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 , 换着便装 , 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
“轻解”与“独上” , 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
“轻” , 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 , 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 , 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
正因为是“轻” , 所以谁也不知道 , 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 , 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
“独上兰舟” , 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 , 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 , 而今独自击楫 , 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 , 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
《王氏门风》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王子明(中书是官名) , 大名叫莘人(什么什么样的人 , 类似于过去叫狗剩什么的 , 好生养的意思) 。
对待嫂子礼仪有加 , 和弟弟也是非常亲近 。
家里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 , 饮食也不是很挑剔 , 只是很少吃而已 。
曾经有人尝试在他的羹里放了墨汁 , 子明就只吃饭 。
问他为什么不喝羹 , 他说 , 我不喜欢吃肉 。
后来又放墨汁到他的饭里 , 他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 , 你可以准备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