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八 )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
7岁学诗 , 15岁扬名 。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 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
天宝三载 , 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
次年秋分手 , 再未相会 。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 , 多是五律和五古 , 以《望岳》为代表 。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 , 杜甫困守长安 , 穷困潦倒 。
他不断投献权贵 , 以求仕进 。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 , 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
直到十四载十月 ,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 , 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 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 , 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 安史之乱最盛 。
杜甫也尽历艰危 , 但创作成就很大 。
长安陷落后 , 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 , 但半路被俘 , 陷贼中近半年 , 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 , 受左拾遗 。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 , 几近一死 。
长安收复后 , 回京任原职 。
758年5月 , 外贬华州司功参军 , 永别长安 。
此时期的杜甫 , 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 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
759年 , 关辅大饥 , 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 , 立秋后辞官 , 经秦州、同谷 , 于年底到达成都 。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 , 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 , 杜甫在蜀中八年 , 荆、湘三年 。
760年春 ,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 并断续住了五年 。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
765年 , 严武去世 , 杜甫失去凭依 , 举家离开成都 。
因病滞留云安 , 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
768年出峡 , 辗转江陵、公安 , 于年底达岳阳 。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 , 居无定所 。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 , 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
770年冬 , 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 , 年59岁 。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 有“战血流依旧 , 军声动至今”之句 , 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
这11年 , 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 , 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
多是绝句和律诗 , 也有长篇排律 。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展开全部 鉴赏方法: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