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诗词的妙招( 五 )


【翻译古诗词的妙招】

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译到了具体的操作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使翻译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和标准: 第一,关键实词的翻译策略 。
翻译关键实词,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①“语法结构分析法” 。
如翻译“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转》),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个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语“帝”,“令”后省略兼语“人” 。
该句的翻译难点就是“物色” 。
如果将“物色”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寻求”含义的话,它用在介词“以”之后就说不通——介词之后只能跟宾语 。
由此可见,“物色”应是个名词 。
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让人凭着长相寻找严光,所以“物色”作“形体相貌”讲最合适 。
②“句式结构分析法” 。
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 。
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宜《过秦论》),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相同,都是名词,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据此推知,“固”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坚固的地方” 。
③“成语联想法” 。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所以,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要求翻译“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一句,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整句便可译为“(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
第二,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 。
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所以,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 。
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翻译文言虚词,还应掌握一些虚词的翻译规律和技巧 。
凡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可以代替的文言虚词,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可以不译 。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标志结构的的词语、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中“之”作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可以不译 。
“也”表停顿,“矣”为语气词也不需要译,只要把句子的语气译出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