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清水》读后感精选( 八 )
另一方面 , 在外迁过程中 , 清水祖师信仰所蕴含的闽南文化的特质 , 依然得以保留 。安溪移民每迁到一地 , 便播下其文化的种子 。谢文哲先生在其田野调查中发现 , 台湾有很多以“安溪”为名的地方 , 或是跟安溪的地名重名的祖师宫庙所在地 , 还有新加坡的“蓬莱寺”、马来西亚的云顶“清水岩”等 。地名的复制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粘性 。从书中对各地祖师宫庙形制及其信仰社区的描述来看 , 很多都遵循蓬莱清水岩祖庭上殿、中殿、下殿 , 以及岩下祭祀社区顶庵堂、中庵堂、尾庵堂的结构划分图式 。我认为这是安溪人对其生活世界的划分和认知 , 这种结构图式象征着清水岩山下的“人间社会”和山顶的“非人世界” , 以及这两个世界所代表的自然与社会的融通 。围绕祖师信仰形成的地缘或血缘社区 , 总是通过像分家一样 , 持有神灵的不同圣物——如香炉、符纸、画像 , 或是不同的神灵偶像——如黑脸、白脸、红脸的祖师像 , 体现自身的独立 , 同时 , 又通过共同的节庆和仪式——如祖师公诞、巡境 , 实现彼此的联系 。安溪厚安谢氏家族18个房支的18座“宫门”与上层的“宗教院” , 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社区信仰网络 , 无独有偶 , 新加坡7个安溪人的寺庙“共享”组成“蓬莱寺” , 这7个寺庙各代表安溪的一个区 , 具有各自地域的特征 , 为各自宗姓服务 , 而更高的保护神清水祖师则让他们对外形成一种共同、集体的意识 。安溪籍的“演员们”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演绎着相通的分与合的文化逻辑 。
正如谢文哲先生所认为的 , 文化的“出走” , 不是“离开”和隔断 , 而是更紧密的“联结” 。这种文化的特质已如遗传基因一般刻在安溪人的骨子里 , 随着族人、商人、文人、僧人、军人等的流动迁徙而播撒至远方 , 由此产生地名的重复、社区结构和组织的雷同、社区之间分合关系的相通 。
为什么安溪人在向外播迁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其文化的特质 , 这种特质的根源是什么 , 或许这也是谢文哲先生一直以来通过他的研究和著作不断在追寻和探讨的答案 。
谢文哲先生曾向我们介绍过一款铁观音茶 , 名为“铁观音密码” , 因为他试图通过铁观音去“解密”安溪文化 。安溪人称铁观音是“天赐神树” , 他们既抬头观山 , 观察和思考着周边山形地势形成的“天赐良穴”与这棵植物的奇妙联系;又低头查土 ,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分析出土里的各种元素并复制成肥料 , 然而 , 安溪人认为最好的肥料是羊粪 , 因为羊肚子里发生了“不可知”的变化产生出科学技术无法还原的“特殊物质” 。当问到安溪人铁观音的“密码”是什么 , 他们的回答往往是“韵” , 而“韵”为何物 , 它如同铁观音与周边山川、土壤、自然万物形成的关系一般玄妙 , 可体悟而不可言传 , 非人所能尽知 。无独有偶 , 谢文哲先生在书中描述过安溪人的一个习俗 , “他们在出发前都会到家乡的庙里 , 在世代供奉的神佛前点上三支香 , 虔诚祷告 , 祈求神明佑护 , 同时从佛龛里郑重取出一点香灰或是一张神像、一个信物 , 包裹好随带出行” 。安溪人相信 , 人在茫茫的黑水沟和南洋面前是“无知”的 , 唯有借助人所不能及的神力方能平安渡过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