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八 )


科尔扎诺夫斯基的小说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语言将现实中不可能之事变得可能了 。如果真有“角色”(role)和“人物”(character)之分别,那么自然地,这两者可以各自有其独立的存在 。或更精确地说,科尔扎诺夫斯基研究了在语言中和在现实中什么是可能的,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区分是否站得住脚 。因此,这种写作的核心机制就是隐喻(“从一个记事本上撕下的一张3x4英寸的纸条,奇迹般变成了100平方英尺的住处”)——宛如有生命者和无生命体之间的铰链,它使这些比喻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活力 。因此,如果一本地理书给出了统计数据,“在该国的北纬地区,每平方英里的人口仅为0.6人”,那么在科尔扎诺夫斯基小说中,描绘这个0.6人就并不是不合逻辑的:“一个弯腰驼背、瘦骨如纸的身体,弯向寸草不生的冰雪地面:0.6人 。”在某个故事中,他的叙述者哀叹道:“每当我想用字母表造点什么,它就会崩溃 。”但是,读者一般不会信服于这种忧郁的语气 。确实,这些语言遗址是科尔扎诺夫斯基喜欢漫游的地方——探索现实中的裂缝,这些裂缝不仅仅是空间的,而且也是时间的、心理的、哲学的……
尽管这种对写作行为的关注被我称为“形而上小说”(metafiction),但科尔扎诺夫斯基的真正还不是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裂隙,而是真实域内部的裂隙 。“形而上小说”货真价实地是形而上学的 。因此,在《一具尸体的自传》中,一具骷髅或尸体蛮可以这样推论:“空间浩瀚得不可想象,而且还向无垠扩张——带着它的轨道、群星、大张开口的抛物线 。但如果把它塞进数字和意义,它很容易被放入两、三个书架 。”这只是科尔扎诺夫斯基探索语言技巧的又一例子 。
以这种方式,他绘制了一种最为奇怪但也是最合乎逻辑的文学地形图:“我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而是在两者之间——在一个接缝里 。”它出自一篇名为《接缝》的故事,科尔扎诺夫斯基借此对他的新领域做了最完整的描述:
“据说,在莫斯科的法庭上接受审判,并被驱逐出这座城市人被宣判为“负1” 。[⑤]没有人对我判刑:0-1 。我依然在这里,在首都的混乱和骚动中 。可是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我已永远地、不可逆转地从一切事务、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真实中被驱逐了 。尽管我在这座城市的居民身旁行走,观看,聆听,但我知道:他们在莫斯科,而我在负莫斯科 。我只被允许接触事物的影子……”
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所有看似边缘的东西实际上都被揭示为处于中心——那条裂缝、那道接缝、那个梦、那映像及阴影:
“这对我没有好处,您知道,重复别人的话一点好处也没有:事物投下阴影 。不,在我的负城,在我幽灵般的、小小的负世界里,只有负的真理才有意义——只有凌驾于负真理的事实才有意义 。因此,阴影会投下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