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读后感1000字( 三 )


散点透视和手卷的绘画媒介的结合,自带一种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惊奇感和神秘感 。正如莎乐美的九重纱之舞,一层一层推进,剥开少女肌肤之美,也就是走入画面深处 。
更为巧妙的是,手卷既有打开之时,也有闭合之日,正暗合了农业文明的圆形时间观,开头即结尾,蛇头咬蛇尾,无穷无尽的轮回 。观者可以随意切入一个视点,进入一个自洽的时空徘徊 。大多数观赏者在闭合手卷时会从左往右倒着阅读一遍,就像带着结局的意识二刷电影,每一处哭喊都能找一条暗线、一处伏笔、一种宛然在目的宿命感 。至于阅读手卷的速度则全由自己掌握,无人歆享,是一种孤独,却更是怡然自得 。
但现在的博物馆无可避免地将原本私家珍藏的手卷摊开放置,内里的时间一览无余 。那些神秘感和惊奇感,都沦为了西方架上绘画审美方法的牺牲者,被抛掷脑后 。全新的观看方式解构了我们对中国画的感知 。
手卷是一种极致的私人体验,一个人游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或疾或徐,时走时停 。就像读书翻页,两人一起看总是不太融洽,每次翻页因为要照顾另一方的阅读速度会从文本的世界里暂时抽离 。
中国画总是与中国的文学息息相关 。
屏风相对于带着凝视方向的画面人物,更加中立、客观,不带感情色彩 。屏风能够更平等地梳理开四部分的解构,而人物的指引则会为画面带来聚焦,更能增加一种戏剧冲突的效果 。
手卷这种宛如小说电影的叙事特点,削弱了绘画的艺术性,提升了人文性 。比起细细品味绘画技巧和画面氛围,会让观者倾向于思考人物关系和故事因果,自然后世就会写下题跋表达与画面无关、与背后故事有关的见解 。
屏风的作用:
总的来看,这幅画将屏风的三种不同意义综合在一起 。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屏风可用来区分建筑空间;作为二维平面,屏风可用来绘制图画;作为画中所绘的图像,屏风可用来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 。
我们对于中国绘画中的符号理解缺失 。但这也不怪我们 。诸如屏风背后的含义,是文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常识,他们根据一些细微的差别来彰显自己的品格,同时又要提防这种“细微的差别”庸俗化和常态化 。因此历代的文人就在摹古-创新的两极中横跳,反复确认、建立自己的位置 。
那些特定的符号如同生生不息的圆圈一样循环往复,观者难以捉摸 。即使对于那些使用它们的人而言,符号也只是存在他们之间隐秘而旷日持久的一场拉锯 。
《重屏》读后感(四):《重屏》读书笔记(重点梳理1-3章)
本书前三章非常精彩:屏风整体的发展、仕女屏与山水屏在各朝代的变迁都梳理的相当清晰 。第四章与《穿衣镜小史》那本严重雷同,尾声有点杂乱 。因此,以下着重梳理和记录前三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