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读后感1000字( 四 )


注:(P*)代表原文对应页码而非插图对应编号 。
屏风:1)一种准建筑形式——占据三维空间并将其划分;2)一种绘画媒材——最古老的绘画形制之一;3)一种绘画图像——为画家们的艺术修辞手法(视觉隐喻)提供了多重选择 。
汉代时,屏风已在文学作品中作为政治性的象征常被提及 。16世纪《明穆宗像》(P7)中,屏风一方面为前面的天子提供了非现世的视觉表象,另一方面强化了边框内的天子与边框外臣民间的等级关系 。同一时期,屏风也成为了一种带有边框的绘画 。
后世看此图,宋徽宗和藏家孙承泽对内容的两种不同观看角度:1)着眼于此画赞助者(李煜)的动机——道德批评;2)探究画中人物的思想——庸君当朝时隐于市 。此时,画家的作用完全被忽略 。
10世纪顾闳中的原版和其他早起摹本均已灰飞烟灭,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为宋代摹本——画中屏风清楚地呈现出某些12世纪的山水样式 。临摹时“更新”古代大师的杰作,用当下流行装饰替换原作的室内装饰 。并不罕见 。
1)观看单元,帮助建构共时性的绘画再现 。Eg.朱鲔(wěi)祠堂(2世纪,石质,P46)——中国绘画中三维空间的最早画像 。屏榻斜伸的边线集中在无形的中轴线上(而非一个消失点),表示出一个视觉中心所在 。
2)分割&连接,控制历时性的观看顺序 。Eg. 乐浪出土的彩箧(qiè)漆画(1世纪,P49)
《韩熙载夜宴图》将上述两种作用进行了融合,同时一些其他特点:
1)手卷所特有的“狭长视角”、“反向欣赏”、“连接符”般人物的存在(激发展卷兴趣)
2)卷末效仿古代史书体例(篇末缀以史官“自续”),以韩熙载独立形象作为结束 。顾恺之《女史箴(zhēn)图》亦有之(P63)
4世纪的《女史箴图》以榜题分割,与画面不属于同类;
8-9世纪敦煌《降魔变》(P64)以树做分割,与场景无关;
10世纪《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分隔,既参与单个场面构建,又参与整幅手卷的构造;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观者与画中人物的距离关系——隐秘与窥视 。
【重屏读后感1000字】周文矩(与顾闳中同为五代南唐的宫廷待诏——宫廷画家的最高级别)所做《合乐图》同样描绘了韩熙载享受音乐与美人的图景 。除中心人物的描绘方式极其相似外,其他处理上存在多处不同(P77):
1)顾闳中开卷用一个侧面引出韩熙载,凝视左边——与展卷方向一致;周文矩将主人公隐藏在卷末,让观者被迫扮演了从属角色——去拜见这位主人,同时增加悬疑感;
2)顾闳中用屏风构造了一系列封闭空间的组合;周文矩的画面中不存在分割物而完全开放 。但在卷尾设计了:重屏!——重屏图第一人 。外屏上描绘的春之桃花与外屏之外寒冬雪松形成对比,反衬出内部空间的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