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第二课读后感精选( 五 )


推荐《拎得清》自我修复与精进的智慧之书
CEO的沟通心法,职场沟通指南,就在《沟通的方法》
《青春第二课》读后感(四):青春需要的不是训诫,而是典范
每到开学季都是父母们最忙碌的日子,对于家有中学生的家长来说,除了忙碌还会伴随着焦虑不安,因为随着升入中学的时刻,孩子们也进入了青春期的年龄段 。
的确,青春是一个容易混乱的且让人感到非常迷惘、彷徨、挫折的人生阶段,没有什么“正确而统一”的知识和方法能为所有的人指点迷津 。
因此,进入青春的孩子们在彷徨中探索着前行,家长们在焦虑中尝试着训诫,但效果微乎其微,孩子们在训诫中不断反抗,甚至更加叛逆 。
如何才能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呢?
《青春第二课》一书中明确指出:青春需要的不是训诫,而是典范 。
这本书在取材上丰富多样,包含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中108个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男有女,家庭背景多样,性格不一,学校成绩参差不齐,后来从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门 。
作者在书中聚焦于这些名人名家在青春年少时的某段特殊经验,并和他们往后的辉煌人生建立某种联结,从他们的青春故事里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自我追寻、自我认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
01、“正向性”选择比自己做主更重要
青春年少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想要自己当家做主人,在父母的底线内反复试探,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选择,尤其是面临繁重的学业,是否继续读书经常是他们脑海中反复斟酌的问题,也是令家长们最担心最头疼的大事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面临重大的抉择,每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 。虽然有些选择我们做不了主,但比做主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正向性” 。
很多人不想读书、放弃学业,美其名为“选择”,其实是在逃避功课的压力,这是“负向性”的决定 。
在《青春第二课》一书中,作者用邓丽君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正向性选择的重要性 。
邓丽君则是为了积极发展自己在歌唱方面的才华(比读书来得忙碌而辛苦),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忍痛放弃学业 。
这样的选择才是更有意义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
当初如果不是苏黎世技术学院的校长和教授慧眼识英才,特别通融,爱因斯坦很可能会因为分数问题而被拒于学院门墙之外 。所谓的入学分数,指的通常是“各科总分” 。
学校教育希望每个人又会物理,又会写诗,既能唱歌,又能打球,也就是想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人”或“全才” 。这样的“教育理想”看起来虽然用意良好,但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种“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