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读后感锦集( 九 )


吴功青老师
第一部分的推介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老师主持 。吴老师指出 , 本次活动有两个缘起 , 一为宣传新出版《新生》中译本 , 二为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 。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 在西方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新生》作为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 应当得到学界的关注 。在发言中 , 他特别感谢了参与研讨的学者们和进行表演的艺术家们 , 并热忱欢迎了到场的全体观众 。
林培秋编辑
之后 , 漓江出版社林培秋编辑介绍了《新生》的策划和出版情况 。经由译者石绘博士的妻子介绍 , 林编辑接触到了但丁《新生》一书 , 并了解到石绘博士正在长期从事相关的翻译工作 。她提到 , 《新生》过往的三个译本分别为民国时期的王独清先生 , 钱鸿嘉先生和沈默先生所译 , 因为印刷数目所限 , 如今已一书难求 。在这个背景下 , 她策划了《新生》的新译本方案 , 并很快在漓江出版社内部得到支持 。
译者石绘
译者李海鹏
译者石绘博士和李海鹏博士结合亲身经历 , 讲述了《新生》的翻译情况 。石绘博士负责翻译《新生》的散文部分 。他提出了自己在翻译散步部分时的困难和应对方法 。第一 , 克服英译本对意大利语原文的偏译和误译 。在比较多个版本以后 , 他首先选择了最忠实于原文的Mark Musa的英译本 。随后 , 石绘博士比较了不同英译本的差异 , 利用词典查阅有所出入的译文 , 并专门请教了熟悉意大利语的吴功青老师 , 力求整体上还原但丁的优雅风格 , 弱化中意的文化隔阂 。第二 , 呈现但丁文本背后的神学寓意 , 并添加恰当的注释 。为此 , 他在翻译时兼容了意大利文版的部分注释 , 并参看英语世界的但丁研究文献 , 以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石绘博士还指出 , 但丁兼具了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 , 因此 , 研读但丁的作品 , 或许能弥合哲学和诗歌的古老敌意 , 复现完整的生命形象 。之后 , 李海鹏博士回顾了应邀参与诗歌部分翻译的契机 , 又指出了翻译中仍然存在几个存在争议的部分 。他表示将会增进对该领域的了解和阅读 , 希望能在再版时略作改进 。
与会学者分享阅读《新生》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王家新教授揭示了但丁诗歌中主题——故乡与悲剧命运 。他认为 , 在但丁的诗歌和生命中存在两个力量源泉 , 分别是佛罗伦萨和贝阿特丽采 。然而 , 在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理解中 , 贝阿特丽采隐退幕后 , 而佛罗伦萨却构成了唯一无法释怀的旋律 。王老师这个主题归纳为诗人、故土和时代 , 并以但丁类比中国文学中的原型诗人屈原 。在流亡的命运和悲剧性的时代之下 , 故乡佛罗伦萨俨然成为诗人但丁的精神支柱 。另一处值得关注的是 , 但丁文学对命运对位的考察 。王老师提示道 , 但丁创造了悲剧命运的原型 , 但丁和贝阿特丽采成为后世文学中男女主人公对立的范本 。这种实在结构在后来影响了歌德、叶芝等等后世文学家 , 塑造了流亡时期惊人的迸发 。最后 , 王老师祝贺学生李海鹏博士的书出版 , 并勉励学生们多读古典 , 从中汲取革命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