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帝国》读后感1000字( 三 )


“人们本能地喜欢矛盾的东西 。”黄梵在写作课上讲道,“因为人性中含有矛盾,没有它的对立,文学就不存在了 。”而写作课的“矛盾”,以及它的存在与意义,就像黄梵身上的“分界线”——在跨越、辨认、书写、消融的作用下,让他们相逢在了这个“文学的夏天” 。
“我还没听说哪个教授、作家在社会上给毫无写作基础的人开设写作课,在南京甚至全国都没先例 。”4年前,正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的李子俊邀请黄梵在社会上开设写作课,黄梵觉得有点天方夜谭 。
对于在大学里教了三十多年书的黄梵来说,在社会上开写作课要冒巨大风险,“没证书、没学位,还要收取一定费用,如果效果不好,没有口碑,那它还能办下去吗?”黄梵不敢开这样的课,担心丢了“教授和作家的面子” 。
如何让黄梵跨越从大学到社会的“分界线”,李子俊很头疼 。
李子俊曾在读书沙龙里听过黄梵的讲座,“黄老师语言洗练,推崇‘写作可教’的理念,还有股教育家的情怀 。”对公共教育非常感兴趣的李子俊,希望黄梵能把写作课当成知识分子介入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写作与审美能力的尝试 。
这种尝试很让黄梵心动 。黄梵去过中国台湾、德国、美国当驻留作家,他发现当地有不少给普通人开设的创意写作课,接触一圈后发现一些年轻人的写作能力强到让他吃惊 。
“如果把整个公众的写作水平提高,那我们作家的水平必然也会高 。”黄梵在心里也试着说服自己,“这种公共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在于产生更多优秀作家,而是让整个民族的思维能力,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大大提高 。”
李子俊自告奋勇,把招生和推广任务揽在自己身上 。但早期报名,人数寥寥,他四处求人,但报名人数还是远低于预期,眼见就要因为凑不足20个人无法开课,李子俊并没放弃,最后决定将目标人群对准读书会和书院,成效显著,写作课如期开班 。
黄梵第一次收到学员们的作业,体会到了什么叫“写作零基础” 。大段大段生硬的语句,充斥着大白话和“鸡汤”文,给黄梵的感受是,“文化趣味和审美都有问题” 。
但不少来上课的人心气还不小,有的想着10节课结束后就要成为作家,有的想要写自传,还有的准备靠写作赚钱 。
黄梵试着让他们安静下来 。
“写作是你一辈子的事情 。”黄梵在课上反问道,“对这个伴随你一生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把它当成一个立刻要有产出的工具来使用?”
黄梵想让学员们辨认出过去错误的写作经验 。在他看来,以往的作文教学更多是在进行文学的“逆向工程”,“看到一篇好文章,拆开它,老师逐段分析,分析完了,让你开始构想开头,再构想中间和结尾,最后把每个部分写的再组起来 。”黄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