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帝国》读后感1000字( 四 )


“这种组装式的应试作文非常生硬,它在理性的支配下,缺少肌理 。”黄梵告诉学员,写作不仅是理性,也是非理性的,不仅书写已知的东西,更要探索更多未知 。
如何调动未知?黄梵让学员们换一双发现“小东西”的眼睛 。
“过去写作时,大家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大东西’,以为写作是一件多么宏大的事情 。”黄梵说,“其实写作更是‘以小见大’,很细微的事情往往就是写作的好素材,或者是诗歌里很好的意象 。”
“这种感觉很神奇 。”萧燕报班是因为要学写散文,写自己对去世十多年父亲的思念 。这个憋着一肚子故事的中年女性,每次下笔都难抵内心情感的深处 。写作课的点拨,让她开始对周遭的生活敏感起来,引导着她用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 。
“打个比方,梅雨季节,大雨滂沱,以前看到了可能就是雨,感受到的就是这个季节闷热的天气,现在会从中联想到很多事物,所见所闻的思考更加深入 。”萧燕说,人生的苦闷、痛苦与思念似乎在写作中找到了一个排解的出口 。
丁梦圆也变得敏感起来 。现在哪怕走在路上,只要看到有意思的事情都会立即记下来,她说,“这些零碎的片段,可能就是诗歌的种子 。”
这个在去年大学毕业时曾一度陷入困惑的年轻人,是找份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对口工作,还是实现去书店工作的愿望?走出校园的丁梦圆,走进了黄梵的课堂 。写作课让她告别了对文学“高大上”的想象,更给了她尝试生活的勇气 。
今年春天,丁梦圆写下了喷薄着自由气息的诗句,抄在了给写作课提供场地的诗人之家 。彼时,她已经是这里的店长 。
给文学门外汉准备的写作课,也成为了黄梵了解“分界线”那头生活的一个窗口 。其中一条“分界线”是一条长长的地铁轨道 。
身在广州的地铁巡检工车延儒,记得第四期课程是在每晚七点半开始 。那个时候他正准备上夜班,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通过录音和课件来听写作课 。
这个因为始终入不了写作之门,差点放弃文学梦的年轻人,走进了黄梵的写作课 。在广州闷热、潮湿的夏天,在白云区城中村一间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热水器的单间里,1993年出生的甘肃男生车延儒在音频里听着黄梵讲述文学之美 。
“这不仅是写作课,还是文学作品欣赏课,还是文学批评课,许多东西,老师不讲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车延儒意识到,自己读了不少书,但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入目,关键在于没有掌握方法,“如果没有人指点,你可能越读越‘远’ 。”
车延儒一边听课,一边尝试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融入到诗歌里 。
车延儒夜间的巡检工作要在幽暗的地铁隧道里徒步六七公里,一趟下来,衣服就像从水里淘出来的 。面对着漫长、闷热的隧道,面对着日复一日的夜班,他把不会说话、不会动弹的铁轨、隧道、枕木、扳手写进自己的诗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