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帝国》读后感1000字( 六 )


第一年上得不过瘾,赵汗青第二年又报了名,“在课堂上,我找到了一种‘自我肯定’形式,有了一种情绪疏导的办法 。”赵汗青说,现在他每天都有固定的写作时间,“这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收获 。”
在诗歌创作中,如今的赵汗青已经成为一颗文坛新星,他的作品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中西诗歌》《雨花》《上海诗人》等刊物,影像诗作品也进入多个国际知名影像节展映 。
远在新加坡的学员孙宽如今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因为长时间泡在英语世界里,她发现自己中文能力的退化,“写出来的东西明明语法上有问题,自己却看不出来,报这个班就是想重新找回写中文的感觉 。”孙宽说 。
在线上听课的孙宽刚开始也是听得云里雾里,10节课下来她还是不得要领,于是她把黄梵邀请到了新加坡,还组织了一批学生当面授课,课堂里唤醒了她中学、大学时写诗歌的青春记忆 。
“工作之后就忙着生存,把自己的理想和爱好都埋了起来 。”孙宽说,写作课仿佛是在给自己打井,“而且打在了泉眼上 。”她开始不断地写诗,写散文,作品还获得了新加坡《源》杂志2018年度优秀作品奖;去年,诗集《双城恋》入围第三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集奖,而那届诗歌节的“年度诗人奖”则颁给了黄梵 。
期刊的小说编辑是张荣,这个曾经为准备作文课而焦虑不安的中学语文老师,如今会把文学社里的诗带到自己的课堂上 。
上个月的父亲节,张荣让学生们写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收上来发现很多学生都写在“父爱如山”之类的话 。她拿来了写作班学员韩静写的《父亲》举例:
“我希望你们能用心观察父亲的特质,要写真心话 。”张荣像黄梵上课时启发他们的一样,让学生们尝试写写父亲的细节,她也帮着孩子们一起寻找父爱的细微 。
后来班上的一个男生写了自己常常上夜班的父亲 。在诗歌里,孩子记录下父亲深夜下班后,悄悄推开自己房门时的细节 。
“我当时就觉得很特别 。”张荣后来和男生交流,男生说他和父亲每天很难碰上面,父亲沉默寡言,他觉得父亲并不爱自己,于是张荣引导他回忆当时的情景,寻找父爱更多的“证据”,张荣相信每一个父亲其实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 。
最后男生将诗进行了修改,他写道:
张荣会给这样的观察与表达高分,甚至满分 。在过去,她打分时总是很谨慎,实在挑不出毛病才会给学生的作文满分 。
张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省,对学生优秀与否的评价,是不是就一定是听话、努力、上进?她想起黄梵在写作课上常常要学员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人的多样性 。
“比如说,要意识到人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人其实更是灰色的,如果从不同角度看你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黄梵接着说,对人性复杂的洞察与描写,将会大大地拓展文学的眼界,大大提高自我的反省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