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帝国》读后感1000字( 七 )


张荣觉得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尊重与鼓励孩子的多样性 。她试着多给学生们打满分,让她欣慰的是,现在一些重要考试,评分细则里也会鼓励老师们多打满分 。
而让包书海欣慰的是,他们这个创办两年多的民间文学期刊不断获得文学前辈的好评,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将诗歌、散文投到了十八号文学社 。
张荣就把非写作班成员西子乔的一首诗歌《晨雨》作为试题,出在了南京初三一模的试卷里 。张荣以南京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为背景,在虚拟人物小雨和小花的对话中设置试题 。
如今,西子乔的诗歌和张荣的试题,出现在了一所又一所的中学校园里 。这个从校园出来的写作课,也在不经意间回到了校园 。
在这个夏天,最初的“分界线”开始消融,而文学的种子已经发芽 。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四):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专访
张进 新京报书评周刊 昨天
一个寻常的黄昏,你独自走在满是腐败秋叶的小路上,四周全是寂静,只有蟋蟀的细小叫声;天上一只鸟无声地飞过,又盘旋归来,再次飞过你的头顶 。你感受着这一切共同营造出的某种气息,突然觉察到了“灵感”,诗意随之涌起,你想:如果能为眼前这情景写下一首诗就好了 。该怎么写呢?怎么写才能把感受到的东西化成与之相称的文字?回家后,你面对电脑或白纸在脑海里“写”了几句,甚至“写”出了一整首,却觉得这些文字毫无诗意可言,如果这时你碰巧又想到某个大师或天才的作品,一比较更觉得自惭形秽,于是你终于慢慢地关上电脑,让令你心动的那个情景和写出那一情景的念头像正在窗外消失的光线一样滑走了 。一首诗曾在你身上出现,但只在脑海里存在过一个雏形,一个设想,却没有形成文字 。在《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里,作者黄梵在第一章的“写作的真实过程”一节就反对了这种做法,阐明“潜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作了证明 。
“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海明威如是说 。如果连海明威的初稿都这样,如果托尔斯泰都要把《战争与和平》重写八遍,卡佛的每篇小说都要重写不下十遍,一个试图进行创造性写作的普通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在腹中苦思冥想的那个‘想’,与落笔纸上既成事实的那个‘写’,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创作要像苍蝇试错那样,及时捕捉即兴涌现的种种灵感,不断修正先前的想法 。”黄梵说 。“真正的写作,是让你把写作交给内心的两个自我管辖,让理性的自我预先画出‘鱼’的样子,又让即兴探索的自我(潜意识)推动着‘鱼’一步一步向前演变,进化成‘智人’ 。学会同时发觉两个自我的潜力,正是写作课欲达成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