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双关)——出自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白话文释义: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 。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 。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 。
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这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双关)——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话文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
3,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丝”与“思”双关)——出自南北朝:佚名《作蚕丝》
白话文释义:春蚕不会老去,它日夜都在结茧吐丝 。怀丝:双关语,谐“怀思” 。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出自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白话文释义: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
5,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出自南北朝:佚名《子夜歌·今夕已欢别》
白话文释义:今天已经欢快地结束,我们即将分别,聚合又将在何时,明亮的灯火照着空空的棋局,我在想什么时候才会期待重逢 。“期”与“棋”双关,既指重逢的期待,又指下棋 。

带有双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有梅,其实三兮 。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有梅,顷筐之 。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