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七 )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 。
“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九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
文征明对徐祯卿 。
“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十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
尤秀才对雷和尚 。
“油”谐“尤”,“擂”谐“雷”十一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
光棍对知县 。
“督”谐“蔸”十二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 。
方言 。
“老媪”谐“老藕”,“新娘”谐“新粮” 谐音的笑话推荐参考: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翻译...
古诗词句中有许多富有双重性的句子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有梅,其实三兮 。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有梅,顷筐之 。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
(三)隐语谐音双关 。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 。
如: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
”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