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村庄读后感锦集( 八 )


关于用心 , 其实我的每本书都是用心去写的 , 绝无取巧之心 。而《最后一个村庄》亦然 。它所写的内容 , 值这么一个体量 , 也只有这个字数 , 才能完整表达我的想法 。我个人感觉 , 《最后一个村庄》这本书 , 我写得很扎实 , 也很踏实 , 能对得起我的读者 。
胡晓宜:这几天翻读《最后一个村庄》 , 感觉每篇文章标题都很有特点 , 均来自当地小曲和歌谣 , 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
王选:民间产生的东西 , 如山歌、儿歌等 , 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 都是祖祖辈辈 , 用时光和生命反复打磨出来的 , 甚至有些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曾说 , 我愿用我的几十万字换那百余个字 。
但现实是 , 随着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 , 好多民间歌谣随着老一代人的故去湮没于人世 , 让人极为可惜 。在《最后一个村庄》中 , 我试图用文字形式 , 将其留存下去 。当然 , 我留下的仅是沧海一粟 , 还有很多很多 , 已无从寻觅了 。此外 , 我调用这些歌谣 , 也是还原故乡麦村的本来面貌 , 歌谣和炊烟一样 , 是故乡不可或缺的部分 , 你看到了这些歌谣 , 就看到了属于故乡的心跳 。它不同于江南 , 不同于塞北 , 不同于高原 , 它是秦岭余脉处 , 群山皱褶中的一部分 。
胡晓宜: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 , 选取这些歌谣时 , 你并不是随心所欲 , 而是在寻找每一首内容里 , 最贴合所写这户人家及最符合故事情节的歌谣 , 对吧 。
王选:是的 , 让歌谣和我所写的故事融为一体 , 或者说 , 你读完了一个故事 , 回头再看开头的歌谣 , 发现这首歌谣 , 已经把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结局包含在里面了 。
至于每篇文章的标题 , 我也是有意为之 , 没有单独再起 , 直接用了歌谣的首句 , 我想这一句应该能概括这篇文章 。另外也是一种创新 , 其实就是没有标题 , 好比足球比赛中的无锋阵 , 宋词不就只有词牌 , 没有标题吗?
胡晓宜:你的叙述得到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楚的肯定 , 他认为你的写作打破了小说散文和非虚构的界限 , 是在为西秦岭山脉中一个小庄麦村塑形立传 。而我在读的过程中 , 也有同样的感受 , 起初当小说读 , 后来又觉得是真实叙述 , 我想知道对这个文本 , 你自己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