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 九 )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南半球接近这一年的黄昏北半球接近下一年的早晨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并非一年最冷的一天人们所说的“进九”之后还有一个月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刻 即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 。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前是大雪 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 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
节气时刻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 。正因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 东八区的计算公式: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 。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 。9420世纪=22 。60 。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 。2422+21 。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但是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一样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因此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因此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 。
冬至由来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正因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咱们此刻的十一月因此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向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能够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就因历法的不一样使得民间一向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就应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
冬至习俗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