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关于写雪的诗词 郭沫若写的《女神》这首诗的诗词( 十 )


三、神韵美 毛主席笔下的山,有生命,有灵魂,设色鲜明,气韵生动,有一种神韵美 。就敷色而言,艺术中的山水的色泽近乎自然,但因时令、地域等随时随地发生改变 。艺术是诗人将感情投射于自然山水的成果,因而会因时代的气氛、色调和诗人本身的精神状态而发生改变 。革命环境是革命者的战场,革命诗人善于以诗咏志 。解放前的时代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他,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诗人,对祖国的壮美山河充满激情,他刻画的大山的神采既没有漠漠的水墨,也无纤细的金碧 。诗人随物赋彩,绚烂而不失山水的本色 。他诗词中的山河,可以说气象万千,姿态各异 。如:“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里的昆仑山,气势磅礴雄浑,以其历史久远而傲视人间,似有人的灵魂和情感 。这是大开大阖的笔法,境界阔大,大气包举,所见者远,所思者广 。
毛泽东把山置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毛泽东诗词有时被赋予浓重的色彩和光泽 。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菩萨蛮·大柏地》)他笔下雨后斜阳中的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气韵美 。在自然颜色中,主席最钟情的莫过于红色 。红,是他诗歌的主旋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减子花木兰?广昌路上》)“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清平乐·蒋桂战争》这些画面是明朗的,调子是欢快的,带给人们的是喜悦感,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了生命力的蓬勃 。
有人说,红旗过山山红,映水水艳,色彩鲜明,令人心驰神往 。明人谢榛说:“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 。”毛泽东诗词大量的用“红”字,红是神韵,是精神 。《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里南国的秋天,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主席不似历代文人雅客,将秋描绘得萧瑟,黯淡 。他将秋天写得绚烂多彩、辽阔万里 。主席的诗词还呈现回旋美 。古代诗人如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诗人要么把山水描绘成牧歌式的,静谧的,和睦的;要么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萧条、冷凝、死寂 。毛主席在他的诗词中描写的山水是生机盎然的,蕴含着一种动态美 。毛泽东崇尚“动”,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就是毛主席的人生价值观,有这做价值基础,他描写的动态山也就非同一般了,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
《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写龟蛇静,就是为了衬托“风樯动”,在静中写动,展现的是一种别样美 。古典诗词也写到动态的山,如:“湖上青山千万叠,倏如阵马交驰” 。(唐·倪称《临江仙》)“西风瞥其横云度,忽见东南天一柱”,(宋·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就背景和气势而言,都比不上毛泽东笔下山 。如:“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他将山写得意气豪迈,背景是广阔无垠的秦晋高原,是整个山脉的闪动,而不是湖上青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的是舞动的山脉 。“昆仑崩绝壁”,气势非凡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用江海来喻山,别具一格,可以说气韵生动 。惟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因而山有了气韵,山是活的,是闪动的,飞舞的 。
毛泽东将山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伟;将人写得更高大,人能征服山 。“而今迈步从头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些诗词雄奇如碧海制鲸,壮阔如乱石穿空,笔力不同凡响 。因为人的感情渗入了诗词中,所以毛泽东诗词充满了神韵美 。主席写山,也写水 。但他写水,不在水上的风光,涛声波影,而是寄情于国计民生,如:“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表达了一种要治山治水、造福人民的强烈愿望 。毛主席诗情触发于山水之间,却又超越山水之外,能机杼独出,因而风采卓异 。柳亚子先生称毛主席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 。毛主席笔下的山水,呈现出亘古未有的美 。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为何钟情于祖国的山水 。这与他的生活实践、崇高的人格、远大的志向,一脉相承 。首先,毛泽东自小与山打交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统中国人一样,认识到山的伟岸 。华夏民族处在三面环海的内陆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