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关于写雪的诗词 郭沫若写的《女神》这首诗的诗词( 九 )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 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而毛主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有改造祖国的 雄心壮志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对自己等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的形象描绘 。这是作者崇高心灵的美好光芒的展现 。在这里作者是希望从祖国的大山大水中竭力唤起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投身于革命浪潮 。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但主席对遭遇的苦难只用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切艰难险阻被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的红军藐视 。在《十六字令》中写道:“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出了山的庄严,这里的山带给人们的是不畏惧,使人不因恐惧而产生顶礼膜拜;相反带给人们的是崇敬,是力量的宣泄,能够擎天立地,以力量来支撑着天,激发人们更加坚强地要像大山一样顶住一切灾难与困苦 。
诗人描写昆仑苍茫古老的形象:“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一座巨大雄伟的山,屹立在读者面前,在狂放的昆仑山力量的指引下,使人力量倍增,斗志弥坚,信心更足 。诗人笔下的昆仑山没有泰山压顶的气势,是力量的震撼 。主席曾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因此主席笔下的山水,也呈现出无所畏惧的气势,能引发人们向上拼搏 。二、 雄壮美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毛泽东最为倾心的就是那些粗犷豪迈想象奇异的浪漫主义诗作 。这些诗作的艺术风格及其体现的生命意象,与毛泽东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强烈共鸣 。巨人的胸襟与英雄气概,足以使其诗词具有摄人心魄的雄壮美 。从气势上来讲,毛主席因他本人宏阔的心胸和高远的志向,同山的基本性状即高大、磅礴、坚韧、阳刚有了心灵与情景相生的感觉,两者之间产生了通约,并通过山的形状和特点展现出来 。大山形象滋养了人们对山的高耸入云、磅礴伟岸的敬仰与崇拜 。有言曰:“山壮征程起豪兴,诗写苍山扬风采 。”[4]毛主席所作的《十六字令》如泼墨的大山巨幅画卷 。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组群山词,可以说气势磅礴 。第一首以“山”开头,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突兀而新鲜,接着一句“快马加鞭未下鞍”,弹奏出紧促的节奏,转眼间,诗人在马背上立于山巅 。吃惊地回首,人马摩天,极力抒写山之高 。这里的山带给人们的是惊讶,诧异 。第二首词,诗人俯瞰群山,山的姿态是动的,而非静止的 。那千岩万壑、起伏连绵宛如翻江倒海激起的巨大波澜,汹涌澎湃直指无尽的远山,又如万马奔腾,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山“万马战犹酣”,极力抒写如万马奔腾之势的高山,可以说气势豪迈 。
第三首词,写山的高峻、挺拔 。“刺破青天锷未残” 。诗人以如椽大笔来写山之气势,可谓气吞万里 。《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飞”神采尽现,展现的 是山势宏伟 。诗人化静为动,在强大的力量的推动下,屹立在江边,给人一种力量美,既而诗人从“飞”到“跃”,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笔下的庐山盘旋而上,由飞动到轻快,豪情顿生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首句破空而来,气势非凡,意境开阔,以起笔突兀造成恢宏气势,来抒发自己的豪情 。从运笔上来讲,毛泽东诗词运笔独到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其气魄之大,笔力之雄,想象之奇,意境之高,真可谓“横空出世” 。开头 四字突兀,把昆仑山赫赫的气象和磅礴的声势具体又形象地包揽无遗 。
高尔基说:“英雄的人物需要英雄的语言 。”诗人用大手笔来写昆仑山,一座巨大的山脉展现在读者眼前,横亘天际 。冰冻雪飞,令人惊心动魄 。诗人还采用与昆仑对话的方式:“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抒发自己的豪情,可以说想象奇特 。正如清朝诗论家叶爕所言“志高则品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意永” 。( 叶爕《原诗》)诗人笔下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化身,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最能体现作者豪情壮志的是《沁园春?雪》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空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词中描绘的是包容天下,苍茫雄浑的巨幅山水画 。山是舞动的,水呢?一旦冰雪消融,将是一派黄河水滔滔东流的壮观景象 。他写湘江的水是“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描写长江及其支流是“茫茫九派流中国”(《菩萨蛮·黄鹤楼》) 。诗人写水还有金沙江的大浪拍打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洞庭湖的波浪仿佛与天相连 。在他的诗词中,所有的江河湖海无不是波澜壮阔的意象,显示奔腾翻滚的气势 。